近日,记者来到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万亩果品经济林立体种植示范基地,只见绿色的果子挂满枝头,林下栽种的红干椒、绿豆等长势很好,即将迎来丰收。
51岁的七家子村村民韩勇正在果林里忙碌。他家有60亩地,其中30亩流转了出去,另外30亩经济林栽种了123苹果、K9苹果、李子等,还间作了绿豆,去年亩收益800多元,纯收入600多元。
“我家这些地原来是林地,镇里号召我们种果树,还经常给我们进行培训。今年果树开始进入盛果期了,效益肯定是越来越好,而且生态环境还得到了保护。”韩勇说。
据开鲁县林草局工程师孙世民介绍,过去,由于立地条件等原因,开鲁县有很多农民靠种植杨树等出售木材为生。以前雨水好,种树投入不大,效益可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气候改变、干旱少雨、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树木逐年枯死。同时,受木材市场价格持续下滑影响,农民收入锐减,造林积极性降低,生态环境也一度出现了恶化趋势。
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群众收入,近年来,开鲁县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通过项目支撑、政策扶持,把荒沼沙地治理、低产低效林改造与发展果品经济林产业相结合,推广林经间作,实现林果经济和生态治理“双赢”。
东风镇万亩果品经济林立体种植示范基地就是开鲁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生态林经产业的代表,被列入了国家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基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供苗、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统一监管、统一实施水电双控高效节水灌溉“七统一”模式管理,使耕地面积利用率平均提高12.5%,年每亩节省劳动工时5.8小时,节水345.5立方米,节约电费22元,亩效益增加300元。
同时,4个村集体的800亩林果地盛果期后承包给经营户,每亩可收取租金500元,每年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将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和扶持贫困户发展。
据了解,截至目前,开鲁县累计投资2.92亿元,建成果品经济林30万亩,其中千亩以上标准化林果基地10个,家庭果园2000多个,带动果农3800多户(贫困户560户),形成了以国道303线为轴、东西贯穿全县的百里林果带。
果树主要品种为锦绣海棠、李子、苹果梨等,盛产的沙果和金红苹果123是通辽市首批名牌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蒙古野果、草原圣果”商标,闻名区内外,果品畅销东三省、河北、深圳等20多个省市。
目前,全县30万亩果品经济林长势良好。进入盛果期的果林面积达6.5万亩,加之“林经间作”,亩均效益高达8000元,全县人均年增收1000元、户均增收3000元。30万亩果品经济林全部达到盛果期后,年可产鲜果30万吨,年产值可达8亿元。通过保鲜冷藏、错季销售、采摘休闲体验、果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升级发展,产值将达到15亿元,林果产业将成为开鲁县继玉米、红干椒产业之后的又一大生态绿色主导产业。
“经过近些年的生态治理包括经济林的建设,开鲁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消失不见的野鸡、狐狸甚至狼都又出现了,去年还飞来了几只丹顶鹤呢。”孙世民笑着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钱其鲁 李永桃 于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