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这句流传的俗语,是教育扶贫重要性的生动体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教育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一位位教师把扶贫责任扛着肩上,贡献着他们立德树人、托举希望的重要力量。
“我的支教申请批准了,我将继续在林西支教一年。”9月6日,在赤峰市林西县支教的北京教师刘志敬第一时间把这一喜讯分享给记者。刘志敬是京蒙对口帮扶项目中由北京市丰台区教工委派到林西县支教的教师。一年前,刚接到赴内蒙古支教13个月的通知时,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等情况,刘志敬也曾犹豫过。一年的支教工作很快过去了,现在,她却又主动申请延长支教一年。是什么改变了她?
刘志敬是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的教学主任,她的专业特长是英语教学。来到林西县后,她成为了县教育局京蒙对口帮扶项目对接人、教研员。刚到林西的第一周,虽然县教育局没有安排具体工作,但她已经开始了教学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收集教师教学设计,对全县小学英语教师做了一个摸底调查,确立了扶贫教研工作的主题。之后,她又马不停蹄下校听课、评课和指导,根据听课情况,确定了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军,以新带旧、以点带面开展帮扶工作的方案。紧接着,刘志敬又亲自上阵,对全县100多位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主题为“如何进行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培训。一年多来,她带领当地教师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不断激发教师们的教研热情与学科智慧,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上有了进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校长有直接关系。”刘志敬说。今年9月开学前,刘志敬又把北京丰台区“名校长工作室”的4位校长请到林西,为当地80多名校长、园长就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接受培训的校长、园长们受益匪浅。
眼看着原定的支教期限就要结束了,想到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建设还不够成熟,青年教师的培养需要趁热打铁,自己如果就这样回去,这一年的支教工作是不是就半途而废了?刘志敬果断向丰台区教工委申请延长支教时间,她说:“既然来了,总要留下些什么,希望能帮助林西建立起教师培养的‘造血机制’,让一批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发挥带动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与刘志敬这样的支教教师不同,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土牧尔台小学校长邓智承则是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教育的阵地上。曾经,察右后旗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一度陷入“留不住学生”的困境。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该旗建立了立体式的教育脱贫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乡村孩子们也像城里孩子一样,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设施设备齐全的各种功能室,以及标准化的足球场。这一切的变化,邓智承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土牧尔台小学位于察右后旗最北端的土牧尔台镇,漂亮的4层教学楼就坐落在镇中心。“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作为一名校长,邓智承深知,最好的房子要配上最全面的教育,这才真正能让乡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遵循这个想法,邓智承带领学校大力发展特色教育,在这里,“快乐的琴键”郎朗音乐教室、国学教室、舞蹈教室、生物科技教室、多媒体教室、二胡教室、彩虹书屋、特殊教育教室等各种功能教室一应俱全。“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的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两项特长,这让他们更加自信阳光。”感受到了特色教育对农村孩子们的深刻影响,邓智承觉得自己的心血没有白白付出。
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何以能拥有如此丰富的功能室?除了各级政府的投建,也与邓智承的“化缘”能力分不开。 “东西捐给他们学校,值!设备不闲置,那个校长是个真正为孩子们做事儿的人。”接触过邓智承的公益人士都这么说。也因此,土牧尔台小学总能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捐赠。位于教学楼2楼的彩虹书屋,是2016年由鸿葭志愿者建成的。如今,书屋的藏书量已由建成时的1000余册增加到了1万余册,图书种类涵盖中外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每到课余时间,书屋里都会挤满看书的孩子。他们在这里汲取营养、开阔视野,走进外面的精彩世界。
“不能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在乡村学校工作了几十年,邓智承一直坚守这个信条,劝回了一个又一个因病、因贫辍学的孩子。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每年开学季,看到孩子们一个不少回到校园,那是我最开心的。”邓智承说。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一个个刘志敬们、邓智承们,奋战在教育脱贫攻坚路上,勇挑重担,挥洒汗水,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志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