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何大军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前往北京接受表彰时留影。
“是航天这份事业成就了我的报国之志,是内蒙古这片热土让我懂得责任与义务。”这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何大军的肺腑之言。
1983年,何大军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结伴南下时拐了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驻足,选择了如今这份考验人心脏的工作。这一干就是30多年,从青涩小伙成长为领军挂帅的国家级技术专家、固体火箭行业响当当的大人物。
37年前,科工六院正值发展的困难时期,生活条件艰苦,科研人员匮乏。领导把何大军当成了“宝贝”看待,指路子,压担子,给了何大军许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基地承担的第一个进入国际市场的固体变轨发动机EPKM研制过程中,他提出并在国内首创了药柱调平技术,通过总冲预示专项技术攻关,预示精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EPKM研制时地面旋转试车失败,他受命完成故障分析工作,时间紧,任务急,他带领课题组挑灯鏖战,精心计算,认真分析,短时间内交出了分析结果。原航天总公司专家组、美国马丁公司固发专家组、国际保险行业专家组的“三关”会审一次性通过,临危一战,让国际同行对他刮目相看。
2001年,他承担了一项紧急的型号研制任务,要攻克发动机低温试车技术难题。当时国内承研单位用了三年的时间未解决,何大军带领技术团队,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连续两次零下40度低温试车均获成功,技术关键获得突破,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多年的“铸剑”生涯,30多个型号的研制经验积累,在“淬火”的历练中,逐渐增强了他的内功,尤其在解决技术问题、故障分析中更显出其“铸剑师”的功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些荣誉,无声地记录了“铸剑师”的成绩。
航天事业是高科技的技术集成,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有创新的思维。37年来,何大军在艰苦的环境下辛勤耕耘,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和重大预研任务的技术创新工作,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基础理论、设计、工艺、实验、试验、检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为型号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大军在传技术的同时,还传思想、授业道。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像当年老同志培养他一样,去培养年轻人。他还很注重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他把担子压在年轻人身上,让他们独立承担各类项目的调研和论证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获取信息,开启创新思路。他常对年轻人说,干航天的荣誉感来自对所从事的事业的敬重,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只有从自己手中出去的产品,高质量地完成了飞行任务,才能说我是真正的航天人。(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段丽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