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并被视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构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领域。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如何把握“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边界?如何推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协同发展?这些都是亟待明确的问题。
基础设施投资是稳增长、转动能的重要抓手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基础设施投资,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更是重大危机发生后拉动经济回升、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强心剂”和“压舱石”。回顾我国发展的历程,无论是1998年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都是刺激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产生了持续性影响。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较大冲击,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考虑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稳定经济运行秩序、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
与此前通过传统基建促投资、稳增长的做法不同,本轮基础设施投资应强调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并重,双擎驱动。既要充分发挥“新基建”保增长、转动能、调结构、育优势的重要作用,又要巩固增强传统基建的基础能力,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整体质量效益水平,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优化资源要素组织配置,承载经济社会新供给新需求,支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传统基础设施主要指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道、通信、电网、水利、市政、物流等基础设施。实际上,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上一个科技或产业发展阶段,“新种育新苗”的新型基础设施或“老树发新芽”的传统基础设施,都应属于新型基础设施范畴。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基础设施的内涵、边界也将随之革新和拓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不仅会催生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种育新苗”的新型基础设施,还会极大地改变能源、交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产业分工的时空格局,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促进绿色能源、智慧公路、智慧铁路等“老树发新芽”的新型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需共同发力
我们强调加快推进“新基建”,并不意味着要弱化传统基建,而是要立足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统筹起来、一体推进,使“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共同发力。
一方面,应对疫情冲击、促进经济回升,需“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共同发力。
现实地看,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加强关系到脱贫攻坚、交通能源、重大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市政设施、社会民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的传统基建项目的投资建设,非常重要。受疫情影响,停工停摆的传统基建项目数量多、投资规模大,涉及的就业人口多,尽快推动传统基建项目复工开工,有利于尽快稳定经济社会秩序、稳就业保民生。还要看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持续发力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传统基建项目投资建设,有助于补短板、强弱项、促增长,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快积蓄经济增长动能。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新基建”项目投资建设也十分紧迫。疫情影响同时催生了新消费、新需求,使以光纤宽带、4G/5G、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基础设施为支撑的互联网医疗、教育直播、在线办公、公共服务等产业互联网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当前亟需以增加新型基础设施的供给来及时满足这方面的新需求,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匹配。在这次应对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加速“新基建”亦有助于加强相关能力的建设。
另一方面,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需“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共同发力。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现阶段,我国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网络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基础设施供给在区域间、城乡间、城市间、不同消费群体之间以及“建管养运”各环节之间,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基础设施的整体质量、综合效能和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加快建设和改造升级。“新基建”则能够大幅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率,助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水利、智慧城市等蓬勃发展,而且其关联的是智能制造、物联网、车联网、智能驾驶、无人配送等庞大的新兴产业集群,以及5G终端消费、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网络娱乐等潜力巨大的新兴消费。因此,加速“新基建”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统筹发展“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现实路径
在加速“新基建”的同时提升传统基建,实现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需统筹协调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打好政策“组合拳”,统筹建立高效协同、保障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形成能够及时响应和精准匹配不同结构或场景需求、具有强大适应能力与快速调整能力的基础设施供给体系。
一是及时谋划“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顶层设计。目前,我国对交通、物流、能源、水利、通信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编制了中长期网络布局规划或行业发展规划,并建立了成熟的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但对于“新基建”,其发展态势、建设思路和发展重点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缺乏必要的战略考虑。当前,应着力加强“新基建”的顶层设计,尽快启动“新基建”空间布局、目标思路、发展重点等重大专项规划研究工作。同时,做好对“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规划引导,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强“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顶层设计的统筹衔接。
二是统筹协调“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时序、重点。加快推进“新基建”项目进展,并不意味着弱化传统基建,传统基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看到,在财力、资源环境受限的前提下,两者必须共同分享年度投资规模和资源环境容量。因此,无论是当前还是长远,统筹协调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项目的建设时序、重点、资源配置等,都显得非常重要。各地应充分考虑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突出问题和战略支撑需求等,统筹考虑基础设施体系短板领域和建设重点、存量升级和增量创新,以及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
三是加快建立高效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撑体系。同步推动“新基建”和传统基建,需多措并举、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形成高效协同、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撑体系。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基建”项目和升级更新传统基建项目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要推动资金运转体系适应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新情况新需要,统筹“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全生命周期资金运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要加强政策的协同调控功能,加大对“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升级更新项目的土地、环保、能耗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加强人才培养,优化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大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攻关力度,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
四是推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创新发展。需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着眼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发展要求,创新要素投入方式,加快推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推进“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空间共用,充分利用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和经济要素资源,统筹“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空间布局和要素连接。另一方面,需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提高基础创新能力,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传统基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以“新基建”改造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或在传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搭接新型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创新发展。
(作者:吴文化 向爱兵 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