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泰安客栈 唤醒一段红色记忆

记者在王若飞纪念馆内探访

重庆谈判时,王若飞使用的皮箱。

王若飞雕像

原泰安客栈三号房间内外景,王若飞在此被捕。

湛蓝的天,和煦的风,东河区通顺街上熙熙攘攘。路北不远处的背街小巷内,泰安客栈坐落于此。在周边商业区的掩映下,这一片青砖旧瓦让人恍如隔世。

这是一座修建于“民国”时期的客栈,近百年间,它在熙攘的人流与战火的硝烟里迎来送往。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在此居住过,大革命时期席尼喇嘛、旺丹尼玛也居住在这里,商讨发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的红色革命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为救民族之危亡,吉合、刘仁、梁一鸣等人来到包头,建立中共绥远特委,秘密策划住在泰安客栈的孙殿英41军起义抗日……可以说,泰安客栈是包头革命斗争的重要见证者,在内蒙古的革命历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今天,让时光的脚步再次踏进泰安客栈三号房,那一盘火炕、一张小桌、一盏油灯,正静静守护着一世繁华与美好。

被选中的客栈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包头,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商业重镇,也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建立组织的地方之一。

时间回到1931年。此时任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的王若飞从苏联回国后,到内蒙古开展工作。王若飞化名为黄静斋,乔装打扮成商人模样,住进了泰安客栈。

当时的泰安客栈,客商云集。这往来的人流,正是最好的掩护。

1931年9月底的一天下午,正在美岱召开会研究土默川地区斗争形势的乌兰夫突然接到消息,共产国际派人来了,让他到泰安客栈去接头。听到这个消息后,乌兰夫十分惊喜,忙安排富仁继续主持工作,他自己则乘火车赶来。

下了火车,天已黄昏。乌兰夫走小胡同到了坐落在复成元巷的泰安客栈,进入房间见面后,才知道来的人是王若飞同志。虽然穿着长袍马褂,乔装打扮成老板的样子,但那憨厚朴实的面孔,乌兰夫一眼就认了出来,然后兴奋地问好。乌兰夫刚喊出王若飞的名字,王若飞忙摆了摆手说:“记住,我现在是大皮毛商,姓黄,叫黄敬斋。”乌兰夫点点头表示明白。

环境的原因,不允许太多寒暄。乌兰夫想到王若飞刚来包头,自己也是秘密来此,还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所以当晚他没走,而是悄悄留在王若飞的包间里。两人睡在一铺炕上,整整谈了一夜。

夜深了,吵吵闹闹的客栈安静下来。大街上,传来巡夜警察们的皮鞋声和叫喊声。两人停止了谈话,听着街上的动静。尽管这些如狼似虎的警察们戒备森严,可他们哪里会想到,两位共产党人正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运筹着绥远地区的革命斗争。

被暴露的秘密

在包头期间,王若飞伪装成富商,乌兰夫扮成大烟贩子,二人经常以做生意的名义在泰安客栈会面,讨论工作。王若飞指示乌兰夫要加强从进步知识分子中培养革命力量;面对“九一八”后国内的斗争形势要发动蒙汉群众抗日,建立一个党的外围组织——平民革命党,并拟定《内蒙古平民革命党宣言》;建立一个国际交通总站,负责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联系。

王若飞特别指示中共西蒙工委要注意做军队工作,准备武装抗日。根据王若飞的指示,乌兰夫等人在“老一团”做抗日宣传工作,后来还在1933年西调绥远的孙殿英41军中发展地下党员。1936年2月,在中共西蒙工委的策动领导下,百灵庙爆发了蒙古族抗日武装暴动,举起了内蒙古地区爱国抗日的旗帜。

王若飞对长期支持和掩护革命者的土默特旗地方武装“老一团”表示了极大关注。他在绥西宾馆以请客为名,召集“老一团”中的进步官兵侧面了解情况。王若飞还特别支持乌兰夫等同志准备恢复农民协会,发动、组织反对国民党政府“锅厘税”的斗争。

在包期间,王若飞从报纸上获悉红二十四军在陕北被当地军阀打散,便安排中共西北特委组织部部长吉合赴陕北打探消息。为帮助吉合完成任务,王若飞委托乌兰夫想办法制作了一颗“中国防疫总会张家口分会”的图章,让他们装扮成医生赴陕北。王若飞还买了一部线装《西游记》,将其中一个分册拆开,在背面秘密写了一封介绍信,又按原样装订好,让吉合带给红二十四军。临行前,王若飞为吉合践行,告诫他不要随便喝酒,必须要喝的时候也不能超过4两,喝前要烫一烫,摆摆阔,这样才符合医生的形象。

之后,预感到处境危险的王若飞准备前往宁夏。临行前一天,乌兰夫将《陈云章工作的情形》(陈云章为乌兰夫化名)、《告全旗蒙民书》各一份交给了王若飞。不料在这一晚,十几个警察冲进王若飞住的客房进行搜查,将王若飞带到了警察局。

被留存的记忆

王若飞被带到公安局后受到连夜审讯,并被搜身。乘脱衣之际,王若飞迅速将藏在里裤内的乌兰夫白天交给他的那两份重要文件掏出塞进嘴里,拼命往肚里吞。

敌人发现后,用力卡着他的脖子不让他吞下去,他只好尽力嚼烂,但乌兰夫的报告用洋信纸写成,且有7页之多,一时嚼不烂,最终被敌人凶残地从嘴中抠出一些血肉模糊的碎纸。第二天早上,敌人将从王若飞口中抠出的文件烘干、烫平进行辨认,从中猜测出王若飞是共产党。再次审讯时,王若飞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便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展开正面斗争。

这是国民党包头公安局长马秉仁审讯王若飞时的一段对话。

“你是什么人?”

“共产党人。”

“你从哪里来?”

“江西瑞金。”

“是谁派你来的?”

“毛泽东。”

“你来干什么?”

“推翻你们。”

“你们的人在哪里?”

“到处都有。”

“把他们供出来。”

“比上天都难。”

话虽简短,却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

敌人在王若飞的强硬态度面前束手无策,甚至以死威胁,但几个回合的较量之后,敌人败下阵来。1931年12月上旬,王若飞被押解到归绥,关进“绥远第一模范监狱”。1934年4月23日,绥远高等法院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判处王若飞有期徒刑十五年。又根据国民党的大赦条例,犯人一律减刑三分之一,王若飞实际徒刑为十年。

王若飞被捕后,想到和亲人告别,便将消息设法告知了舅父黄齐生。一次探监时,黄齐生问王若飞万一不幸判了死刑,遗体怎么办。王若飞说:“一火了之。如果有幸,可葬于大青山南昭君墓侧。”于是,老人背着王若飞,花费20元钱,在昭君墓旁买了一块墓地,以满足他的“遗愿”。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占领山海关,华北危在旦夕。王若飞听说这个消息后,立即写信给傅作义,劝其抗战到底。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华北,还在长征途中的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救国而斗争。1936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薄一波到太原进行统战工作,临行前,北方局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即营救王若飞出狱。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胜利影响下,经薄一波多次交涉,1937年5月,在度过五年零七个月的艰难岁月后,王若飞终于跨出了监狱的大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出狱后,王若飞又立即投身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

烽火燃尽,泰安客栈封存起时光与流年,让今人细细回味。(策划张一舟 马晓梅 尤允庆 记者霍晓霞 摄影李强 实习生孙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