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那天,巴音巴特尔依旧像往年一样,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来到爬榆树嘎查和化工厂的两个“互助幸福大院”,一边体察屋内的温度,一边了解民情,这是他近5年来雷打不动的一项工作。
巴音巴特尔是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党委书记,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家里暖腾腾的,我这心里也是热乎乎的。”苏二女介绍说。
“大院里的卫生室挺管用,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根本不用去城里看,就地治好了。”居民张喜亮接着说。
“大伙儿住在一起,有了拉话的人,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孤单寂寞了。”居民赵治安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巴音巴特尔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一天下来,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两个幸福大院几十位老人的心声。
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地处阴山山脉腹地,各嘎查村零星分布,每个嘎查村人口少、农牧民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地政府的一大难题。
5年前,石拐区在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建起第一个“互助幸福大院”,按照“拆旧搬新”的原则免费入住,旨在为绍卜亥嘎查、白菜沟村等60周岁以上居民解决“晚年幸福问题”,让他们互相陪伴。同时,专门在每家门前建有一个小菜园,你家种黄瓜,他家种豆角……大伙儿你摘点儿我的,我摘点儿你的,共享蔬菜。
可是,世世代代住惯了山沟沟的老人们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多数人不想离开旧居,怎么办?
沟通、动员等一系列思想工作就主要落在了蒙汉兼通的巴音巴特尔身上。遇到蒙古族老人他就用蒙语讲,遇到汉族老人就用汉语说。做对比、打比喻、讲事实、摆道理,巴音巴特尔苦口婆心,不厌其烦。
巴音巴特尔是一名蒙古族干部,他儿时以学习蒙语为主,上小学时,学校开设有国家通用语言课程,他被课本中的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从此乐学不疲……
2011年9月,34岁的巴音巴特尔成为恢复吉忽伦图苏木筹建组成员之一,后任吉忽伦图苏木达、党委书记。
说起动员留守山沟里的农牧民搬迁到“互助幸福大院”,巴音巴特尔深有感触:“要不是我熟悉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这项工作就难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做通了一部分老人的思想工作,他们逐步搬到了“互助幸福大院”,很快体验到了满满的幸福。“与以前住的土房子比,现在这房子不仅有上下水,还集中供暖,24小时有热水,简直太方便了。”居民郝守忠老人说道。
一传十,十传百,郝守忠等老人们的感受很快传到了各嘎查村,其余的老人也你争我抢地搬进了“互助幸福大院”。
爬榆树嘎查的“互助幸福大院”让住进来的老人们尝到了意想不到的甜头,周边的老人们也纷纷请求政府,满足他们这一心愿。于是,吉忽伦图苏木又快马加鞭,在原化工厂职工宿舍的基础上,改造建起了同样条件的“互助幸福大院”,基本满足了苏木辖区5个嘎查村所有老年农牧民的居住需求。
巴音巴特尔告诉记者:“掌握蒙汉双语太重要了,它不仅能让我的工作顺利开展,也能为广大农牧民造福,同时,还大大拉近了我与蒙汉群众之间的距离。”
他介绍说,在“互助幸福大院”,他经常鼓励蒙古族老人多学习、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这样既有利于蒙汉邻里之间互助、共享,也能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友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的确是这样,在幸福大院里,我们蒙汉民族相处的就像亲人一样,特别融洽,这主要归功于巴书记,他才是我们农牧民的贴心人。”张金银老人说。
目前,石拐区共有3家“互助幸福大院”,所有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老年人都会流利、顺畅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
说起发展,巴音巴特尔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近年来,在我和其他苏木干部的带领下,吉忽伦图苏木通过实施土地流转、种养殖相结合等措施,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以产业美带动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今年,各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均有望达到20万元以上。”(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向平 实习生 黄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