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国际志愿者日:血脉相连你我同心

合影留念

魏明展示领章

两辆北方新报号爱心献血车同时采血

《北方新报》总编辑李德斌(左)、自治区血液中心主任赵楠(右)向公益联盟志愿服务队授旗

北方新报社副总经理周长翔(右)为志愿者代表颁发牌匾

献血前初筛

排队上车

初次献血有点紧张

捐献血小板

拿到荣誉证书

12月5日是“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即国际志愿者日。为了弘扬志愿精神,传递公益力量,北方新报社联合自治区血液中心联合发起“血脉相连你我同心”大型无偿献血活动,来自呼和浩特市多所高校的青年学子以及长期致力于无偿献血事业的社会公益组织成员400多人报名参加。12月5~6日,在自治区血液中心,一个个排队的背影、一张张温暖的笑脸、一袋袋新鲜的血液成为冬日里最美的风景。经过两天的采集,最终有250人成功捐献全血75900毫升,48人捐献血小板64个单位。

无偿献血公益联盟再添新成员

12月5日献血前,自治区血液中心为志愿者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北方新报》总编辑李德斌、自治区血液中心主任赵楠向新成立的公益联盟志愿服务队授旗。队长柳军用自己的献血经历号召志愿者们共同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站在生命加油站——血液中心,担负起各界公益机构的重托,我的内心充满感恩、充满激情、充满信心。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未来。在此,我呼吁更多的适龄健康公民加入公益联盟志愿者团队,为挽救生命做出贡献。我坚信,有自治区血液中心和北方新报社以及年轻的各大学生公益组织支持,有源源不断的爱心人士无私奉献,我们的社会将更加美好和谐。”柳军的话热情恳切,在现场引起共鸣。

柳军是一名外卖小哥,2010年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截至目前,他已无偿献血89次,献血量累计34800毫升。送外卖期间,柳军认识了许多大学生,一来二去,他和多个大学生公益组织负责人成为朋友,动员他们加入无偿献血团队。

2016年,内蒙古首辆以媒体名字命名的爱心献血车——北方新报号爱心献血车在呼和浩特市正式启程,开启了无偿献血爱心之旅。多年来,北方新报号爱心献血车走进我区各大企事业单位、高校、部队等开展公益之旅,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卫生职能部门的作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无偿献血公益联盟成员单位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

当天,无偿献血公益联盟再添新成员,愿君佳志愿服务队、内蒙古大学绿色先锋环保志愿者协会、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微尘志愿者协会、内蒙古农业大学红十字协会、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霍寨支教志愿队、内蒙古工业大学红十字协会、内蒙古大学爱心联盟、内蒙古北疆志愿服务联合会、呼和浩特市志愿者联合会大学生公益团9支高校公益组织,以及紫丁香之爱、呼和浩特市红十字顺风车队、呼和浩特市福生公益志愿者协会、内蒙古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4支社会公益组织加入。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

12月5日,紫丁香之爱的创办者魏刚早早来到自治区血液中心,维持现场秩序。热火朝天的献血场景让魏刚很受感动。“严寒没有阻挡住志愿者的热情,《北方新报》搭建的无偿献血公益平台,聚集了社会力量,让爱的接力棒得以更广泛地传承,体现了媒体的正能量。”魏刚说。

紫丁香之爱是呼市第一支服务社会的志愿者团队,前身是2006年的“爱心使者”团队。该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服务和教育、城市文明推进、红十字精神传播以及扶贫攻坚、捐资助学等活动,近10年捐资助学足迹从呼和浩特市走到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等地,公益行程10万公里,累计捐助贫困孩子638名。

呼和浩特市福生公益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云福生连续两天在献血现场忙碌。5日,他为首次来献血的大学生志愿者讲解献血注意事项,引导他们有序参加献血。6日,他与妻子任仲芳分别捐献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从2014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直到2017年才首次献血成功的云福生笑称自己的献血经历坎坷,好事多磨。从刚开始自己一人献血,到如今,他们一家三口都成了无偿献血的践行者。

今年56岁的张堃是呼和浩特市红十字顺风车队副队长,也是出了名的热心老大姐。多年来,她不但积极参加无偿献血,还会顺道将路边等车的陌生人免费捎到目的地。今年疫情期间,她联合滴滴雷锋车队免费接送首府医务人员近400余人次。12月5日一大早,张堃再次来到自治区血液中心,为献血者服务。

用爱温暖寒冬

12月5日清晨,呼和浩特气温达到零下11摄氏度,然而,寒冷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住志愿者们的献血热情。

来自内蒙古财经大学愿君佳志愿服务队、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微尘志愿者协会、内蒙古农业大学红十字协会等多个团体的志愿者们早早来到自治区血液中心,量体温、填写个人健康信息,排队等候献血。活动现场共分为登记区、初筛区、献血区、休息区、领证区,每个区域都秩序井然。“先填写一下您的基本信息”“有没有既往病史?”“最近身体有感觉特别累的吗?”在参与献血前,医护人员认真地讲解了献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安排志愿者们做好信息登记。抽血初筛环节中,绝大多数志愿者都通过了检验。“到现在一共化验了145人,不合格的也就是几个人。大学生是献血的理想群体,他们年轻且身体素质好,更易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献血成功率非常高。”自治区血液中心医护人员介绍道。

同伴的鼓舞

在自治区血液中心院内,两辆北方新报号爱心献血车前分别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走进献血车内,小小的车厢里涌动着爱的暖流。等待献血期间,很多人既紧张又兴奋。

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大一学生陈飞龙称“有点儿紧张”,之所以过来参加活动,他觉得献血能够帮助到他人,这是来源于心里自发的一种责任感。“紧张!但是一点都不疼!”内蒙古财经大学许瑞昕鼓励同伴。与别人稍有不同的是,许瑞昕的亲身经历让她对无偿献血有着更深刻的认识。采访中,许瑞昕略带哽咽地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曾因生病需要做手术,在病房外她看见血袋一袋又一袋地送进手术室,心里万分担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她毅然参与到此次献血活动中来,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献血对每个第一次参与的人来说都是一次紧张的体验,而同伴的鼓舞成了“定心丸”。内蒙古财经大学的黄豆豆在接受采访时谈道,由于害怕差点就临阵脱逃了,但是舍友的坚持打消了她的顾虑,才让她有了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针扎下时特别紧张,现在好多了。”来自内蒙古财经大学的高佳娜说。

来自内蒙古大学绿色先锋环保志愿者协会的35名大学生们共献血1200毫升,血小板15个治疗量。组织者马风正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国际志愿者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组织同学们去献血更能营造一种奉献爱心的氛围,有利于带动更多同学投身公益事业,投身无偿献血行列中。”

“用小爱成就大爱”是众多大学生志愿者的心声。汇集小流,凝聚大爱,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同时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榜样的力量

许长春是来自阳光保险公司的一名保安,在此次活动中担任志愿者。攀谈中记者得知,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献血93次,共计36000毫升。许长春不仅自己坚持献血,还用实际行动号召周围人一起来献血。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

76岁的魏明是到场的年龄最大的志愿者,曾在部队服役30多年。多年来,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践行雷锋精神,资助残疾贫困的退伍战友创业谋生,资助服刑犯人子女重返校园,获得了全国优秀志愿者的称号。当天,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粉红色布包。打开外层,里面是一块折叠住的白布。再打开,露出3样宝贝:一个五角星帽徽、两个红色领章、一个志愿服务纪念章。红色领章的背面清晰地标记着魏明早年在部队献血时的相关信息。魏明说,上世纪60年代那会儿不叫无偿献血而叫义务献血,每次献完血都会在领章上标明血型,这样做是为了在战事中可以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献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是否匹配,为抢救伤员节约时间。相比现在,以前的献血环境和条件非常差,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条件变好了,采血设备更加先进,采血流程更加科学严谨,患者的生命更有保障了。他鼓励年轻的大学生学习之余多多参加公益活动,充分展示大学生的价值。魏明还向志愿者们展示了他专门为公益宣传制作的背景布,上面印着许多优秀志愿者代表的名字,他号召大家向榜样学习,要多做一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看到现场众多老面孔、新面孔,魏明感慨地说:“什么行业、什么事情,只要有后来人,就有希望。”

汇聚更多微爱

成功献血的志愿者们不仅拿到了无偿献血证,还得到了自治区血液中心为其特别制作的荣誉证书,首次收获这“两宝”的大学生志愿者兴奋地围在一起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光荣时刻。他们表示,相比其他荣誉证书,这张献血证最有分量,今后,他们要让献血证里增添更多的爱心记录。

内蒙古财经大学愿君佳志愿服务队的姜慧鑫早有献血念头,前几天还特意在地图上查找了自治区血液中心的位置,想找个时间去献血,没想到第二天便看到了国际志愿者日无偿献血活动招募信息。“心想事成,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安排。”献血当天她告诉记者,“从媒体上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自治区血液中心供血非常紧张。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志愿团队的组织者,有能力招募更多志愿者,汇聚更多的微爱。今后,我会定期组织同学们去献血。”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微尘志愿者协会的孙子惠也表示,在国际志愿者日这一天组织同学们一起来献血,很有成就感。希望点点热血汇聚起无私奉献的庞大力量,让社会更加温暖有爱。

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内蒙古血液中心与北方新报社联合开展无偿献血公益联盟招募活动,请广大市民做好防护,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内蒙古血液中心爱心邀约热线:0471-4212330;北方新报爱心邀约热线:18686032799。(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张学博记者王利军实习生珠 蜡王可心刘晓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