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镇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方式,把党组织带动与能人党员示范运用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点燃了兴产业、促脱贫、富群众的“红色引擎”。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让“小资金”撬动“大发展”
“我把家里的地全都入股到合作社,去年分红5200元。放在以前,守着10亩地,苦不少吃、累不少受,还挣不了多少钱。现如今加入了合作社,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说起加入合作社后的生活,高家梁村的张金玉笑得合不拢嘴。
广德公镇党委立足地区资源禀赋,按照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的思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合作社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以群众为主体,将村集体存量资金、扶贫项目资金等,按照每股100元的标准量化到人,村民以土地、劳务入股,以“资产分红+劳务收入”计算收入,形成了风险共担、收入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
为了用“小资金”撬动“大发展”,全镇14个村党组织抱成团,组织群众集中土地1500亩,领办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并整合扶贫产业园、京蒙帮扶等项目资金2800余万元,建起联村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组织围绕精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指导村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并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其提供技术指导与销售渠道,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目前,扶贫产业园已建成蔬菜冷棚843个,吸纳剩余劳动力67人进园务工,平均每户实现亩增收6000元左右。
提供社会化服务——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源”
老弱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怎么脱贫?广德公镇党委组织能人党员面向全体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收储加工、产品销售等“保姆式”全托管和“菜单式”半托管服务。将群众零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开展规模经营管理,将“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转变为集中集聚集约的机械化生产,让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手里的土地从资产变成了“资源”。
在高家梁村,75岁的王喜卧病在床多年,日子过得紧巴巴。有了土地托管服务后,她第一时间将家里的土地全部交给村集体打理。“以前是守着15亩地干着急,现在一股脑交给村集体,15亩地安排得妥妥当当。”说起土地托管带来的新变化,王喜显得有些激动。截至目前,托管服务已覆盖全镇2000亩土地,耕地成本每亩下降近300元,节省的资金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作为管理人员奖励工资,其余大部分用于群众分红,让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广德公镇,社会化服务远不止土地托管这一种,当地党委协调帮扶单位中粮公司与群众达成协议,提供“粮食银行”结算服务。粮食收购后,定量不定价、交易不结算,群众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待价而沽,待粮价上涨后再统一结算,不仅解决了储存、烘干、质检、销售、发运等产后服务难题,而且让群众分享到了流动环节带来的价值收益。
党组织齐上手——让“单音符”奏出“交响乐”
为打破扶贫工作中相关部门“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旧格局,广德公镇党委牵头融合市、旗、镇、村29个党组织组建党建联合体,划分属地链、服务链、产业链3个党组织链条,链接8家龙头企业、7家种养殖合作社、18家农牧场、2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15户种养殖大户,形成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采取“组织联建党员共管、决策联议责任共担、服务联做资源共享、难题联解利益共谋”的“四联四共”工作法,各领域的300余名党员活跃在扶贫一线,形成了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的局面。目前,共同体已辐射带动全镇2898户农户和652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成立以来,各成员党组织从实处着眼、以实招推进,为基层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镇农电党支部协调旗国网公司投资200多万元,为扶贫产业园实施了电力配套项目;旗水利局机关党支部投资300多万元,为当地实施了水利配套项目;旗农牧局机关党支部从松山区聘请25名专技员“手把手”地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农业银行翁牛特旗支行党支部为群众办理低息贷款110万元,解决生产资金问题。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及庆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