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草原时评】虚假概念岂能在健康领域“自由”通行?

近日,一种声称可以杀灭胃癌头号“元凶”的牙膏在市场上出现,据某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这种品类的牙膏价格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并且还在肆无忌惮地夸大其药效。

对此,有医学专家表示,以刷牙的方式来杀灭胃癌头号“元凶”,着实有些玄之又玄,这里面自然有利欲熏心的商家在卖力炒作,这种宣传一方面很可能耽误病人的治疗最佳时机,另一方面更容易在医学概念上造成诸多误导。同时,也有法律方面的学者表示,商家这种在牙膏的宣传中,故意使用医疗用语让消费者将牙膏与药品产生混淆,已属于明显的虚假宣传,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但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即便是有专家的理论在为消费者进行客观而理性的解读,现实却是这种品类的牙膏又在热卖了,诸多消费者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义无反顾地向牙膏的神奇疗效靠拢。

那为何面对质疑,“抗癌牙膏”可以畅行无助,并且大行其道?这种虚假概念的炒作总是屡禁不止?这就必须追溯到最基础的监管问题。众所周知,牙膏并不属于化妆品和药品,但一些牙膏厂商却乐于以化妆品或者药品的功能作为噱头,这样就容易导致监管不力的状态,因为这种微妙的“跨界”着实容易降低监管的标准和要求。同时,针对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虚假宣传,监管机构也难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判,对应商家的宣传,想要依靠科学数据或者科学验证过程进行有力反驳,这就需要一系列的科学检测和实验,因此在面对商家玄之又玄的理论推理时,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提供更具说服力和实证效果的有力证据。

当然,我们也相信,这种带有虚假性质的宣传,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随着消费者对自身权益重视程度的增强,还有科学判断意识的逐渐推行,以及监管机构的进一步努力和引导,这种虚假宣传势必会成为“过街老鼠”。(王美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