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于家粉房村,这个有着262户592位村民的小村子,是赤峰市乡村振兴热潮中的“明星”。在村里,村民敞开说村事、热心议村务、协力办村事,民风淳朴、治理有效,是巴彦花镇出了名的和谐村、先进村。
村里的老人回忆,多年前的于家粉房村并不是这样的。过去,村里有一座石桥,那是村民去村西头地里劳作的必经之路。1998年,石桥被水冲断了,但修桥事宜“议而不决”,竟长达10年修不起一座桥。在这10年里,村民去地里只能多绕行10多里路。
2008年,阿鲁科尔沁旗出台了《嘎查村重大事务契约化管理实施意见》,将于家粉房村纳入村务契约化管理试点村,契约化管理成为解决难题的“金钥匙”。村“两委”班子按照五步决策法,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与村民一起研究起草并签订了《于家粉房村委会与村民建桥协议书》。协议给村干部戴上了“紧箍咒”,给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此后短短46天,新桥就竣工通车,困扰了村民10年的“闹心桥”变成干群合力修成的“连心桥”。
如今,村里不管是“村官”还是普通群众,不管是修路占地的大事儿,还是邻里纠纷的小事儿,都是一派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和谐景象。2008年初,巴彦花镇决定在于家粉房村推广设施农业项目,契约化管理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镇政府、村委会、建棚户、调地户、施工方充分协商、签订协议,仅用两个月时间,74亩17栋日光温室顺利建成。有了契约托底,干部群众干劲十足,村里棚圈建设、肉牛肉羊养殖、玉米全膜和半膜覆盖等多个富民项目顺利落地。
于家粉房村并不是唯一闪亮的“星”。近年来,我区东乌珠穆沁旗、伊金霍洛旗、阿拉善左旗3个旗县被选为全国试点旗县,土右旗沟门镇、敖汉旗萨力巴乡、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等33个镇村被评为全国示范镇村,探索出“五治融合”“综治乌日特”“四权四制三把关”等好经验、好做法,伊金霍洛旗村治模式还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牧区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我区高度重视抓好乡村治理工作,把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意见》,把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各地各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措施,逐级压实责任,形成协同推动合力。
——以自治增活力,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实施嘎查村事务阳光工程,健全村级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全面推行“三务公开”,全区1.1万多个嘎查村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60%以上的旗县(市、区)制定了协商目录;18个嘎查村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验试点,积极创建“全国首批农村牧区社区治理试验区”,建成农村牧区社区试点4963个。
——以法治强保障,维护农村牧区和谐稳定。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对70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02个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进行动态管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1.2万多个嘎查村建成法律服务工作室,1.3万多个嘎查村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抓好嘎查村警务室、草原“110”群防群治工作,推动建立“一村一警”机制,夯实综治工作阵地。
——以德治扬正气,增强乡村发展软实力。开展以学习教育、爱国爱乡、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内蒙古“十大行动”;加大文明嘎查村和苏木乡镇创建力度,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41个、自治区文明村镇1135个、自治区文明家庭210户;引导各地把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写入村规民约中,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征集遴选和宣传推介活动,全区村规民约制定率达100%。
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治理密码”,让更多乡村延伸管理服务触角、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巧妙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烦恼。
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天吉泰镇毛家桥村一组,村民小组划分为12个片区网格,由1名党员带领2至3名巾帼志愿服务队员组成服务小组,立足村民“微心愿”,积极开展卫生保洁、民事代办、矛盾调解、帮贫扶困等志愿服务活动;
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通过“我是党员我承诺”+“融合党建”+“五指攥成拳”的“三+”模式,推动党员亮身份、履承诺、尽职责,使党员自觉在乡村治理中“站前台”“唱主角”,大力弘扬了乡村文明新风;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强化村级民主管理,创新推行以村民代表常设制和村民代表会议参与重大决策为核心的“四权四制三把关”工作机制,实现了从“为民作主”到“请民作主”的转变。
村村风光美,家家故事新。我区坚持用自治提升内生力,用法治提升硬实力,用德治提升软实力,积极探索“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找到群众利益“最大公约数”,画出党群关系“最大同心圆”。(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