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乌兰夫与新三师

乌兰夫纪念馆讲解员在给参观的游客讲解。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孟和朝鲁摄

辛丑年春节,鄂尔多斯市的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新春氛围。

抚今追昔,我们不曾忘记,上世纪30、40年代,有一支由中共西蒙工委帮助建立的属于国民党编制的抗日军队,在我党地下组织的推动下,成为这片土地上阻击日伪军的重要力量。这支部队就是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三师,被群众称为穿着国民党军装的八路军,被中共中央誉为“内蒙民族中最前进的力量,最大的抗日军队”。

初春时节,记者先后来到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红庆河红色革命教育馆和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南植物园内的乌兰夫纪念馆,邀请红庆河红色革命教育馆的筹建负责人乔凤鸣和乌兰夫纪念馆的讲解员张慧敏结合展陈内容,讲解起这段艰苦卓绝、动人心魄的革命斗争历史。

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三师(简称新三师),他的前身是蒙旗保安总队和蒙旗独立旅。

1936年2月,原“蒙政会”保安队在百灵庙举行抗日武装暴动后,组建绥远省蒙旗保安总队,并秘密建立了党务委员会。1937年10月,蒙旗保安总队受东北挺进军司令马占山指挥,并改称蒙旗混成旅(亦称蒙旗独立旅),白海风任旅长,乌兰夫担任政治部代理主任;下辖的两个大队改编成团,纪松龄、朱实夫分任团长。

“这支部队参加了抗击日伪军在归绥大黑河的战斗。之后,这支部队到达包头……”乔凤鸣向记者介绍,1936年2月到1938年4月间,这支部队从百灵庙到大黑河,从包头到达拉特旗,从陕北哈拉寨、山西河曲又到了陕北神木驻守。

中共中央对这支蒙古民族抗日武装极为关注。1938年4月,毛泽东电报通知乌兰夫回延安汇报工作,白海风也从武汉回来参加汇报。抵达延安后,乌兰夫汇报了蒙旗独立旅部队建设情况,白海风汇报了国民政府答应将蒙旗独立旅扩编为师级建制的允诺。毛泽东认真听取了情况汇报,并对蒙旗独立旅和内蒙古的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毛泽东指出,蒙古民族只有同中华各民族一道,驱逐日寇,解放全中国,才能取得本民族的统一和解放;你们这支队伍是蒙古族抗日武装,不宜长期驻在神木,要回伊克昭盟去,在内蒙古地区坚持抗战;要以这支队伍的抗日模范行动,影响带动内蒙古地区的蒙汉族群众,争取蒙古族上层和宗教上层一道抗日;要把你们的部队作为培养干部的学校,多培养一些蒙古族干部。

193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蒙旗独立旅成立军政委员会,白海风总负责,乌兰夫为政治委员,纪松龄为军事委员,从组织上加强了对这支部队的领导。同年秋,蒙旗独立旅奉命进驻伊克昭盟郡王旗和杭锦旗一带。1939年夏,国民政府军政部下令,正式将该部队扩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三师,白海风任师长,乌兰夫任政治部代理主任,中共党员纪松龄、朱实夫、孟纯、克力更、寒峰、云蔚等分别任各团和各部门负责人,中国共产党在新三师形成了秘密的核心力量。

“部队到了红庆河之后,组建了中共新三师地下党务委员会,乌兰夫任书记,纪松龄等任主要负责人。在地下党委和乌兰夫的努力下,这支部队虽然番号是国民党的,实际上成为在中国共产党掌握下的一支以蒙古族为主的抗日队伍。”乔凤鸣说。

今天,我们依然能从乌兰夫纪念馆展室内第四单元《战斗在黄河之滨》中,通过乌兰夫在新三师的住所旧址、乌兰夫与新三师抗日干校学员们在一起等图片,乌兰夫召开地下党委会议时做掩护用的纸牌和乌兰夫在新三师时用过的楠木桌、麻油灯等实物,感受这段革命岁月。

为了扩军和加强部队的领导力量,乌兰夫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注意多培养蒙古干部”的指示精神,在赤老图沟举办了抗日军政干部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干部特别是蒙古族干部充实部队,提高了部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同时,派出政工人员,配合中共伊克昭盟工委和八路军骑兵第三营在桃力民一带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开展群众工作。

为阻击日军南犯,新三师曾两次奉命开赴达拉特旗河防地区与日伪军作战。1940年,新三师攻打盘踞在达拉特旗新民堡、张来顺营子的日伪军,阻止了敌人南进的企图;1941年春,新三师再次奉命出兵驱逐窜入柴登寨子的日伪军,痛击了南犯敌军。“由于新三师正确地执行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得各族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到1939年底,这支队伍迅速扩大,已发展到2000多人。乌兰夫和白海风指挥部队多次击退日伪军向伊克昭盟的进攻。”张慧敏说。

但是,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把这支蒙古族抗日武装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害怕伊克昭盟“赤化”。1941年夏,国民党为控制和瓦解新三师这支蒙古族抗日武装,下令将其调往甘肃靖远县驻防,乌兰夫、克力更、寒峰等已公开身份的中共党员被迫撤离新三师,回到革命圣地延安。

新三师在伊克昭盟成为阻击日伪军的重要力量,拒侵华日军于黄河对岸,有效地守卫了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在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硝烟早已远去,但这段历史和抗日功绩犹如翻滚的巨浪,激荡着人们的心灵。让我们心怀感恩和敬仰之情缅怀先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定和幸福生活!(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俊楼 郝雪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