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敕勒川草原草色青青,野花绽放,一条木栈道通向草原深处。日落时分,白色的蒙古包披上霞光,虫鸣鸟飞,一群马儿奔跑撒欢……
“从我家驾车半小时就到这里了,漫步敕勒川草原,闻着青草的清香,沐浴着温柔的暖风,望着近在眼前的大青山,心旷神怡。”家住赛罕区的张广雨说,前几年,这里还是一副树枯草败景象,经过几年的修复,敕勒川草原现在已基本恢复了原有生态状况。
如今的敕勒川草原还建有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蒙古包会议中心、萨仁湖等多个功能区,成为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生态恢复后的敕勒川草原正在释放绿色发展新动力,为当地开展生态旅游、文化建设、国际交流等带来新的机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我市要围绕打造京津冀休闲度假“后花园”,重点建设“一北一南”2个文化旅游区。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区,要在沿大青山区域打造一批集“吃、住、游、玩”为一体的敕勒川小镇、敕勒川部落;南部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区,要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神泉生态文化旅游区二期工程建设。借助伊利、蒙牛、蒙草等企业,大力发展企业旅游,积极发展生态游、研学游、快旅慢游等旅游新业态,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加快全域文化旅游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一部手机游青城”上线运行。
在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如何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内容展开了热议。“当前,我市人文类景区创新意识不足,游览项目单一,缺乏特色亮点且存在商品价格虚高、乱收费等现象,对我市现有文旅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仍不到位,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旅精品品牌。”政协委员吴坪晏表示,做好文旅工作,就要鼓励引进多维体验项目,把各民族特色文化、历史故事融入景区活动,提升游客体验感。要扶持一批本地区有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餐饮企业或具有特色的小微餐饮企业进入景区,经营平价美食,并通过建设特色民宿、提供商务会议和办公场所、实行垃圾分类等方式优化景区配套环境。
“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9个旗县区各有特色又互为补充,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说恰逢其时。”政协委员李虹认为,文化旅游需要由主管部门牵头,梳理旅游资源信息,策划形成围绕我市辐射周边的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推动乡村振兴。根据规划,整合乡村资源要素,满足旅游市场的“乡愁情怀表达”需要。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将村庄道路、停车场、环卫设施等建设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力度,满足旅游接待需要。
人大代表李莎丽表示,近年来,我市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消费潜力,完善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丰富产品供给,促进融合协同发展,有效引导和扩大文旅消费,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需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我市还将统筹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文化旅游复苏发展,进一步构建文化和旅游消费良好政策环境,扩大消费有效供给,创造、优化文化与旅游融合消费新格局,大力推进我市智慧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我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