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内蒙古剪纸非遗传承人赵美玲——精刻巧剪描画乡土(工匠绝活)

【绝活看点】

手指翻飞,剪刀巧舞,建筑、人物、风景……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在她手中慢慢呈现。赵美玲专注剪纸数十年,用巧手剪出一幅幅细节丰满而又折射时代变迁的剪纸作品。

网络直播间内,一位65岁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手持红纸和剪刀,脸上满是笑容。她一边和粉丝亲切互动、讲述剪纸背后的故事,一边认真展示剪纸的制作过程……这位老人,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美玲(见上图,本报记者翟钦奇摄)。

赵美玲的剪纸与别人的最大不同就是“有味道”,用她的话说,“我这个剪纸源自生活。”2010年,她完成了总长140米,包含3700多个人物、近200间房屋的《农民纪事图》等剪纸作品,刻画了从土房窑洞到砖瓦房四合院的乡村变化。

赵美玲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东海心村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渔村,这里坐落着赵大剪乡村记事剪纸艺术博物馆,她的巨幅剪纸都在这里展出。赵美玲一边介绍作品,一边说:“剪纸的第一步,就是要想明白作品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故事。比如《农民纪事图》,上面的人和事大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真事。”

最初创作巨幅作品时,赵美玲走过不少弯路:画面出现重复、整体效果不协调、叙事不连贯……经过多次的尝试,如今的赵美玲已经可以轻松驾驭。在《农民纪事图》中,赵美玲以年代为叙事线索,刻画农民生活的可喜变化。

选取了合适的故事,赵美玲还要手绘每一部分的构图,“要想做好剪纸,先得是个好画家。”每次绘图,赵美玲都戴着老花镜,贴在纸面上,一点一点细致地描、精心地画。

记者看到,在她的作品中,图像和文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场景和人物也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绘图设计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剪裁。赵美玲使用的是一种独创的特殊刻刀,“跟平常的剪刀相比,这把刻刀用力的角度不一样,剪的顺序也不一样,双手配合起来不容易,对手法的要求更高。”赵美玲的作品虽动辄上百米,但是每幅作品的细节刻画都十分生动。“剪纸一般就只有红白两个颜色,必须通过两个颜色展现出动态和细节。”赵美玲说,在创作中,她综合使用画稿剪纸、多层剪纸、染色剪纸等多种技法,完成了一幅幅细节丰满而又折射时代变迁的剪纸作品。

赵美玲的剪纸技艺源自家传,她的姑姑和外婆都是远近闻名的剪纸高手。从小在家人的影响下,赵美玲认真学习了传统剪纸技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红纸,我们姐妹三人就用报纸、草纸来练习。”赵美玲说,刚结婚时,家人不太支持她做剪纸,觉得“没啥用”,但她硬是靠着一股子韧劲坚持了下来。

现在,赵美玲想得更多的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剪纸的魅力,把剪纸技法传承下去。在她的带领下,许多当地年轻人开始参与到剪纸技法的传承中来,她的剪纸队伍也逐渐壮大。“现在我的学生,包括家里的晚辈,都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进来。我相信剪纸的未来会更好。”

谈到未来的计划,赵美玲坦言,“还是想跟上时代。”如今,这位65岁的手艺人积极拥抱网络技术,开启了网络直播。直播间的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上千人。“我想以后把博物馆开到网上,让大家坐在家里就能看到我的剪纸作品。” (记者丁志军翟钦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