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阿拉善右旗:农牧民从“谈沙色变”到“因沙而富”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宏章 阿拉善右旗融媒体中心 乌日娜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音苏布尔嘎查牧民孟和巴图开始在自家草场上忙活起来,每天带领工人们在白刺根部人工嫁接锁阳。“今年打算种2000亩锁阳,包括打井、买种子等,我投入资金8万元,3年后就可以开始采挖锁阳,1年能收入6万元以上。”孟和巴图说。

近几年,孟和巴图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走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之路,在白刺和梭梭上接种锁阳、苁蓉。他2年前在自家草场试种了100亩梭梭,去年在这些梭梭根上嫁接肉苁蓉,收益8000元,今年打算再种500亩梭梭,这样既可保护生态,也可提高收入。“1亩地种50坑锁阳,2000亩地3年后可以采挖锁阳,加上之前嫁接的一部分,1年下来可以给我带来10万元收入。以前我们这里风沙大,通过种梭梭、锁阳,现在生态环境好了,风沙减少了,收入也增加了。”孟和巴图说。

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梭梭林、霸王、白刺等资源分布面积达1200余万亩。近年来,该旗人工种植梭梭林、人工接种肉苁蓉、封沙育林、飞播造林等生态治理面积达393万亩,初步构建起了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握手”的生态屏障。今年该旗还将全力推动总面积40万亩的阿拉腾朝格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雅布赖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封沙育林项目实施,还要完成28万亩造林任务。

据悉,近年来,该旗在防沙治沙的同时,依托独特的沙漠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不仅让越来越多像孟和巴图这样的农牧民因沙而富,也让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的一大批农牧民从“谈沙色变”到“因沙而富”,吃上了沙漠“旅游饭”。

出生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阿拉塔图红海子的牧民朝宝如今是巴丹吉林沙漠的一名自驾游向导。“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牧民提供了致富途径,现在来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的自驾游团越来越多,我每年要接待好多团队,年收入达到几十万元。”朝宝说。

阿拉善右旗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特色生态产业,逆向拉动生态保护建设。如今,该旗依托沙漠及沙生资源,培育形成以骆驼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牧业,骆驼产业产值达1.3亿元,养驼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50%以上;培育形成以苁蓉、锁阳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沙草产业,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人均增收2万元;培育形成以沙漠旅游为重点的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亿元,分别为“十二五”时期的2.4倍和3倍。该旗被评为“中国十佳全域旅游示范区”。

保护与发展并重,双轮驱动,阿拉善右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明显好转,7000多万亩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十三五”以来,该旗草原植被覆盖度由15%提高到17%,森林覆盖率达到7.6%,实现两项指标双增长,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达到90%以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