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儿在棚舍内津津有味地吃着草料,一袋袋饲草整整齐齐地堆放在草料棚中,45岁的毕占彬站在牛棚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近日在突泉县学田乡平安村脱贫户毕占彬庭院中看到的情景。
“毕占彬是一个能干的人!”在突泉县学田乡平安村有位众人皆知的养殖大户,说起他,大伙儿啧啧称赞。
可就在几年前,毕占彬一家还因为穷而出名。毕占彬曾常年在外务工,妻子得了脑出血生活不能自理,自己还患有肝病,干不了重活。2017年7月,毕占彬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毕占彬利用产业奖补资金和外借的钱购买了7头西门塔尔母牛。2018年,4头基础母牛先后产犊,当年就盈利4万多元。
2019年通过“牧业再造突泉”政策,毕占彬又申请了3万元的牧业贷款,将其全部用于购买牛犊。
眼下,毕占彬家的牛存栏量已经达到30余头。从曾经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到现在的庭院经济产业脱贫示范户,毕占彬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近年来,突泉县按照示范先行、典型培育思路,制定出台奖补政策,以小果园、小菜园、芦花鸡、牲畜养殖、设施农业为重点,引导各村各户积极参与庭院经济建设。2020年,突泉县共选定示范村22个,整合投入资金1760万元,每村投入80万元进行庭院经济建设。同时,采取先建后补的办法,在每村选择5户以上庭院经济发展较好、发展意愿较高的脱贫户作为示范户,每年每户奖励2000元以上,共培树脱贫示范户1000户,真正提高了群众参与庭院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地、平池,倒垄、栽蒜……已有30余年种植紫皮蒜经验的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村民许贺春,每一个步骤都得心应手。40年前,许贺春的父亲从辽宁省的亲戚家带回了50头紫皮蒜的“蒜栽子”,开始在自家院子里试种。五三村土壤肥沃,十分适合紫皮蒜生长发育,种出的大蒜皮薄头大味道好。这些年,村民们也因为种植紫皮蒜增加了不少收入。
“现在我们村种紫皮蒜,是一年两茬三个秋。大蒜是第一笔收入,夏天还可以抽一茬蒜薹,是第二笔收入,起蒜以后再种一茬大白菜,这是第三笔收入。除去肥料、蒜种、白菜籽的成本,每亩纯收入1万元以上完全没问题。”许贺春笑呵呵地说。
太平乡五三村还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打造紫皮蒜品牌,使五三村的紫皮蒜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家家户户的“致富蒜”。
“我们村采用‘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紫皮蒜包装车间,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收购村民种植的紫皮蒜,然后将注册包装好的紫皮蒜打入市场,不仅提高了我们村紫皮蒜的影响力,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泉说。
突泉县无霜期125天左右,庄稼每年一季,但是为了提高庭院产出量,突泉县推广两茬套种技术,采取“菠菜+胡萝卜、芹菜+芥菜、大蒜+白菜”等根茎作物和叶茎作物轮作方式,通过有效利用时间、合理利用空间,实现“一年两个秋”“一亩园十亩田”,稳步提高产出效益。
经过几年努力,突泉县庭院经济实现从示范先行到普及推广、从“一村多品”到“一村一品”、从自给自足到增收带贫,形成了太平乡五三村紫皮蒜种植、突泉镇新生村葡萄种植、杜尔基镇东泉村香瓜种植、水泉镇水泉村手工编织、学田乡利民村芦花鸡养殖和尖山村肉牛养殖等成熟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突泉县近2万户农民利用自家的庭院空地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实现常年稳定增收1000元以上。突泉县还将“美丽庭院”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庭院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庭院绿了、村庄美了、群众富了,红红火火的日子跟着就来了。(曾令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