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然而在当下,一场寓意百年好合的婚礼,也伴随着不少“甜蜜的烦恼”。特别是近几年来,像六万六、八万八,十万零一等“天价彩礼”让人谈婚色变。婚礼大操大办不仅劳民伤财还造成许多浪费。日前,民政部确定了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包头市青山区在内的15地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引发热议。人们对婚俗改革满怀期待的同时,也很关注婚俗改革怎么改?4月24日,记者前往集宁区采访当地婚俗改革进展和取得的成效。
农村彩礼变迁
当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集宁区马莲渠乡大十号村杨国祥家,今年71岁的杨国祥正在和老伴收拾他们年轻时的照片,当记者说明来意后,杨国祥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盒子,打开盒子拿出一块40年前上海产的东风牌手表,虽然经过岁月的侵蚀,但是这块表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我从部队复员后,1976年结婚前夕,女方想要一辆自行车,那时自行车很贵,价格在180元左右,和我的收入相差太远了,我就和女方商量,用所有的积蓄120元买了这块表。”杨国祥说,40多年前农村的彩礼以物件居多,主要以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为主,不流行要现金,而且结婚时的宴席都在家里举办,前来参加婚宴的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也以物件为主,有洗脸盆、枕头套、暖壶、被面等,尽管这样,记得当年的婚宴也花费了300多元,这些钱是家里的老人东拼西借的。
今年72岁的马根喜,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婚宴总管,用他的话说:见证了彩礼的变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彩礼以‘三轮一拧’(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为主,女方家要的物件价值不超过500元。到八九十年代,彩礼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以现金为主,金额在1000~3000元。2000年以后,彩礼金额破万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彩礼也随之上涨,在农村出现了借钱娶媳妇的现象。”马根喜说,除了彩礼的变化,婚宴的变化也非常大。以前村民在家办婚宴,一盘豆芽粉条、一盘肉炒豆腐、一盘豆角柿子,最后再来一个管饱的大烩菜和油炸糕。近些年,村里也流行在饭馆里办婚宴,每桌标准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再加烟酒茶糖,还有礼仪乐队,算下来也要花不少钱。而且,这样的婚宴造成的浪费也多起来。
大十号村支部书记冯继生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该村将抵制“滥办酒席、天价彩礼、薄养厚葬、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中,大十号村委会通过村村响广播、微信公众号以及张贴横幅、制作展板、发放《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等宣传形式,营造起喜事新办的浓厚社会氛围。婚俗改革工作小组和志愿服务队主动入户,讲解文明办婚标准规程,用主动、亲民化的宣传讲解让群众理解、支持婚俗改革工作,让婚姻本质更单纯,让婚礼更有仪式感,弘扬社会新风。下一步将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婚俗改革工作,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着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
为婚俗改革点赞
29岁的张晓霞是大十号村媳妇,也是婚俗改革的践行者。张晓霞是乌兰察布市黄茂营乡的,2016年,她和爱人相识,按照家乡习俗,女方都会向男方要彩礼,她的父母要的彩礼是八万八,她和男方父母说了之后,男方及其家人说:“我们村不流行给彩礼,会给女方准备钻戒、结婚用品。”听到男方的回复,张晓霞和父母都有些想不通,但是经过几天的思考,张晓霞觉得美满的婚姻比彩礼更重要,她又做通了父母的工作。
2017年,张晓霞结婚了,1年之后有了可爱的宝宝,婆婆很疼爱她,一家人生活和谐美满。张晓霞告诉记者:“如果当初非要彩礼,虽然父母会将这笔彩礼给我,但是因为彩礼我和爱人之间会产生隔阂,日后的生活也许不会像现在这么幸福。其实对于婚姻而言,抛弃金钱还其本质,不应该让天价彩礼成为家庭的负担。”
集宁区市民李波很关注婚俗改革,他说,不论在村里还是市里,谁家结婚,八卦的人就打听姑娘家要了多少彩礼,彩礼少了就说夫家不重视,为了面子也得要,大家互相攀比。近年来,从家具到车子、房子、票子,天价彩礼成为一些年轻人迈入婚姻的阻碍。通过婚俗改革,将旧的陋习暴露在阳光下,浪漫、和谐、文明的婚礼习俗不仅能够增进新郎新娘、儿女亲家乃至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一定程度上也对社会和谐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据了解,集宁区在2014年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就开始了婚俗改革工作。特别是在2020年,集宁区印发《集宁区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再次将“推进婚丧礼俗改革”、“开展移风易俗”等内容列为测评体系,将婚俗文明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中,并于当年完成了村民、居民签订承诺书工作,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
倡导节俭文明办婚礼
“通过在饭店张贴《文明婚俗倡议书》发放“村民公约、居民公约”、签署《“倡树文明新风抵制恶俗婚闹”承诺书》,让新人在举办婚礼时做到“七不”,即不裸露身体知羞耻;不脱衣扮丑引围观;不亵渎女性讲礼仪;不污言秽语辱人格;不堵塞交通扰秩序;不乱扔垃圾污环境;不折花踏草伤绿荫。”集宁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负责人李海鹏说,这些举措基本杜绝了低俗婚闹行为,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支持。
而且,集宁区民政局多种形式提倡婚事雅办:即微信“朋友圈”不发布有关不文明的婚俗内容;提倡婚礼车队不“壮观”;提高环保意识,不随意燃放烟花爆竹等。该局还积极协调各类餐饮服务行业,开创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婚礼庆典仪式,来取代一些不文明婚礼习俗。通过对违规改装婚车、闯红灯等婚礼车队违规的处罚,提倡迎亲车辆不超过8辆等措施,使集宁区婚礼车队明显缩小,违规行为逐渐减少。
李海鹏说,通过群众监督、举报等形式,当地处理了一批违规举办“婚礼庆典”和各类庆典的公职人员,将礼金全部退还参加人,并进行全区通报批评,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鲜活的反面教材,从而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度;利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在农村开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强化民风建设活动;利用农村公共场所广泛刊播展示公益广告,广泛宣传婚俗文明。提倡农村婚礼由“红白理事会承办”,统一标准、统一规格;提倡举办中式婚礼,注重保留中华传统文化;提倡不请婚庆公司,由“红白理事会”主持婚礼;提倡不搭建彩棚,办节俭婚礼;提倡邻里间只祝贺,不随礼;提倡不过度索要彩礼,不另外巧立名目索要其他礼金等文明婚俗,文明婚礼举办率达到了90%以上,至今未发生一起天价彩礼事件。截至目前,集宁区基本杜绝了“豪华婚礼”、违规举办庆典现象,文明婚俗得到健康发展。
率先开展365天预约登记
4月24日是星期六,法定休息日,然而,在集宁区民政局婚姻处,却有工作人员在岗。经了解,2021年2月18日起,集宁区民政局在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开展365天预约登记制度。
集宁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负责人李海鹏说:“开展此项业务,既是推动婚俗改革,也使人民群众在休息日、节假日登记结婚、办理补领婚姻证书的愿望得以实现。2021年第一季度休息日、节假日期间共办理婚姻登记129对。”
为进一步巩固集宁区婚俗改革成果,弘扬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和婚俗文明,倡导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今年在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当天,集宁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印发了不予办理婚姻登记的通知。李海鹏说:“通过工作人员的宣讲政策,引导领证的年轻人不要在特殊日子里扎堆办理结婚登记,避免因盲目领证导致闪婚。
做婚俗改革的践行者
新人进家门,首先迈火盆,以后的小日子是红红火火;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只见一对新人身着红彤彤的喜服,一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婚礼秀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4月24日,集宁区人民政府举行了首届主题为“倡文明婚俗,扬传统文化”的婚博会。
集宁区民政局副局长葛小红在致辞中倡议广大青年朋友,自觉行动起来,弘扬传统美德,拒绝高价彩礼,摒弃婚礼陋习,传播文明新风,追求文明、喜庆、庄重、高雅、简朴、温馨的订婚、结婚仪式,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自己举办一个富有纪念意义、永生难忘的婚礼,做婚俗改革的践行者。
在采访中,葛小红说道:“各相关部门也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完善工作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做婚俗改革的倡导者。各婚俗企业、社会团体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传播文明、节俭、环保、健康、现代的婚俗礼仪为己任,摒弃炫富、恶搞、低俗等婚俗陋习,让婚俗活动回归到传承文明、绿色环保、庄重节俭的主题上来,做婚俗改革的推动者。”
集宁区下一步婚俗改革工作重点为,创设室外活动场所,开展集体婚礼、慈善婚礼、婚俗文明推广活动等;发挥社会组织、志愿机构、专业团队等社会团体力量,补齐婚俗改革短板;规范餐饮、婚庆工作、婚俗产业行业标准,持续整治举行豪华婚礼、高调炫富等不文明现象。(首席记者 刘晓君 记者 郑慧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