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郑东波
今年“五一”假期,全区文旅市场持续升温,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98.10万人(次),同比增长295.05%,按可比口径恢复到疫前同期的69%,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06亿元,同比增长562.00%,按可比口径恢复到疫前同期的41%。
在中国旅游日来临之际,记者从深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利用全区文化和旅游资源、传承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等五方面采访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郑东波。
记者: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和新冠疫苗接种迅速开展,居民出游意愿和旅游消费信心逐步提升,全国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内蒙古的旅游市场情况怎么样?
郑东波:去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内蒙古旅游产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为积极应对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推动旅游产业复苏,重振旅游市场,助力“六稳”“六保”,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抓住疫后发展机遇,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应对了疫情的负面影响。据测算,2020年我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完成旅游收入恢复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从今年“五一”黄金周的游客数量可以看出,国内居民旅游需求依旧旺盛,数据显示,在今年“五一”假期,全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和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95%、562%,旅游业恢复发展趋势持续向好,进一步提振了旅游业加速复苏的信心。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好旅游的需求,今年的中国旅游日,我们在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出台了景区门票降价或免费等系列惠民政策,鼓励游客出游,推进旅游市场加速复苏。
记者:内蒙古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旅游资源?
郑东波:总面积13.2亿亩的广袤草原,是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根基和美丽家园。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越来越常见。内蒙古通过多年的努力,文旅产业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态势。现阶段,一是要深入推动文旅融合。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互动共进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点通过四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第一招:推动文艺活动、文化遗产进景区,举办好全区文化和旅游系列活动。第二招: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特色主题酒店、旅游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第三招:打造一批文化休闲街区,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建设一批主题功能区、旅游休闲区等。第四招:举办一批有影响力、吸引力、带动力的节庆活动。二是要坚持差异化发展。立足内蒙古生态和文化优势,统筹东中西部旅游资源,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一体化推进旅游事业发展,东部地区以呼伦贝尔为中心,重点推进生态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旅游提档升级;中部地区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为中心,重点发展文化遗产、草原风情、健康体育和休闲度假;西部地区以阿拉善为中心,推动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沙漠休闲和自驾越野。三是增强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仅靠政府力量和本土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借助“市场”外力,才能实现转型升级。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统一,实施好“四个一批”工程:引进一批文化旅游领军企业,投资旅游设施建设、参与旅游景区运营;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一批创意设计、产品研发、经营管理、营销策划领域的高端人才;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盘活一批闲置的文化旅游资源。
记者:当前,人们的旅游消费理念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个性化品质旅游、休闲旅游成为了新趋势,下一步如何在新发展机遇当中找到突破口?
郑东波:当前最关键的是要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加快培育旅游业发展的新动能。我们将积极适应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着力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简单的草原旅游形态,大力发展草原休闲、沙漠运动、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自驾旅游等特色旅游,培育打造一批旅游与文化、农业、牧业、康养、体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我们也会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游客群体提供量身定制的旅游服务,推动向“游客想得到什么服务,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转变。特别是当下,到乡村去体验慢生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度假的首选。未来,我们还会在全区集中打造100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00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000个乡村旅游星级接待户,引导和扶持传统农家乐、牧家乐向具有度假功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整村推进的乡村旅游集聚区转型升级,努力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够尝试不同的旅行体验,感受不一样的内蒙古之美。
记者: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中,如何传承用好这些宝贵资源?
郑东波:内蒙古拥有乌兰夫办公旧址、五一会址、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等一批红色旅游资源,这些红色资源记录着党的光辉历程,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人们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红色旅游逐渐发展起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旅游必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为传承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我们重点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线路,以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内蒙古革命历史为主线,推出草原红色之子、大国重器、红色记忆乡村旅游等10条“亮丽北疆”系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二是要创作推出一批红色艺术作品,抓好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建党1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组织开展好党旗高高飘扬——全区乌兰牧骑基层服务活动、内蒙古音乐节等重点文艺创作演出活动。三是要讲好传播好一批红色文化故事,深入挖掘“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脱贫攻坚现实题材以及革命文物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故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记者:当前,数字赋能智慧旅游,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为内蒙古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郑东波: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引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引入新科技丰富游览体验,运用智慧化管理提升景区服务,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内蒙古旅游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我们也准备从服务、产品、营销3个方面来切入,深入推进数字化发展。一是要提供数字化服务。以云计算、物联网、5G和AI技术为支持,构建全区智慧文化和旅游数据平台,建立“一部手机畅游内蒙古”服务终端,开发“智慧导览”“景区消费”“停车场管理”“剧场演艺票务”等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在线预约、流量监控、引导引流等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二是要打造数字化产品。深入推进“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加强与国内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打造一批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数字景区项目,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三是要开展数字化营销。加大与国内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合作,借助平台的巨大数据流量和传播能力,鼓励开展文旅直播、文旅带货等营销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介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赵曦通讯员刘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