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兴安盟的底蕴,民族团结是最鲜明的烙印;绿色是兴安盟的底色,优良生态是最亮丽的名片。
初夏时节,走进这片6万平方公里净土,松涛桦林碧波万顷、神山奇骏稻浪滚滚,到处弥漫着绿野的芬芳,到处奔涌着发展的活力。
一季度,兴安盟经济运行“成绩单”抢眼,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4亿元,同比增长18.3%。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6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59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等地GDP增速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区水平,乌兰浩特市、科右中旗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区水平……
红色融入血脉
初心牢记心中
洮儿河畔,罕山脚下,一幢古朴的二层小楼。青砖墙上,蒙汉书写的“五一会址”4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慕名而来,他们细心观看、认真聆听……
74年前的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393位代表的掌声在这幢小楼里久久回响。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庄严宣告成立。
红色,从此植入兴安大地的肌体,融入流淌的血脉之中。
5月1日,天骄航空“兴安号”飞机由呼和浩特首航飞抵乌兰浩特,完成具有特殊意义的“牵手”。作为兴安盟红色研学活动的一部分,通过红色旅游宣传页等方式,带领旅客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兴安盟红色文化辉煌灿烂,有“草原延安”之称的乌兰浩特至今保留着“一馆十址”等红色革命旧址。
近年来,兴安盟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红色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开辟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精品线路和精品课程,使红色文化旅游体系更加完善、红色研学教育功能更加突出。
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成为“双色”兴安最大共识。
“云中”遥闻稻香
“链上”满圈牛羊
兴安盟地处北纬46°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拥有纯净无污染的天然河流水源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色土壤,是世界公认的“北纬45°黄金水稻产区”“最佳养牛带”和“玉米黄金种植带”,也是中国重要的稻米生产基地之一。
作为兴安盟水稻生产主产区,扎赉特旗水稻种植面积90万亩,其中旱稻种植面积1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78万亩。当地创造性地推广了旱作水稻技术,节约用水、降低成本、增温提质,目前已建成全区最大的旱作水稻种植基地。
扎赉特旗在网上推出的“私人订制”认领农业,将兴安盟大米“扎赉特味稻”推向中高端市场,实现了从卖米向卖地转变,600多亩水田“名花有主”,每亩水田身价达到6600元。
与此同时,兴安盟积极发展稻田养殖、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千方百计提高稻米产业综合效益,带动全盟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兴安盟,重点研究耐盐碱水稻种植技术,通过引进世界领先的水稻种植技术,在兴安盟发展盐碱稻和高产杂交稻。
在袁隆平院士的品牌带动下,“兴安盟大米”树立了高端品牌形象,“兴安盟大米”从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到逐渐成为高品质大米的代名词,各项荣誉接踵而至:2018年,“兴安盟大米”被授予“2018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兴安盟获得“内蒙古优质稻米之乡”称号,被授予“中国草原生态稻米之都”。2019年,“兴安盟大米”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估值超过180亿元。
在“兴安盟大米”品牌带动下,兴安盟水稻种植面积由118万亩增加到140万亩,新增绿色产品基地认证26万多亩,新增有机产品基地6000多亩,绿色、有机大米产品基地一举突破70万亩。
如今,兴安盟1600万亩耕地,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到740万亩,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兴安盟年度家畜存栏1000万头只以上,正全力实施肉牛、奶牛产业“双百千亿”工程,加快建设百万头优质肉牛规模化养殖示范带,精心打造优质肉牛产业集群,肉羊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正在全面推进中。
绿色豪气“爆棚”
产业环保“达峰”
5月的阿尔山,空气中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幽深的林间,梅花鹿三五成群,与游人接触零距离……
在白狼镇鹿村,130多头梅花鹿的呦呦鸣声中,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做餐饮、开民宿,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时间倒退20多年,这里的村民靠伐木为生。白狼镇鹿村党支部书记郑晓林告诉记者,“天保工程”实施后,伐木这条路不能走了。考虑到梅花鹿耐寒,可以发展旅游业,于是,郑晓林带头养起了鹿。刚开始每家养几只,后来郑晓林将村民的鹿集中到一起,供游客观赏、喂食,鹿产品还可销售。当下,鹿村人均年收入3.5万元,村民寄养鹿每年分红达4800元。
“十三五”期间,兴安盟全面开启全域旅游,依托红色、绿色、银色等多元特色旅游资源,推动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兴安旅游知名度持续提高,旅游经济取得长足发展。A级景区由“十二五”末的12家增加到2020年的33家。2020年,兴安盟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007.55万人,旅游收入达到82.05亿元。
走在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栈道上,碧草茵茵、花香阵阵。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刮风灰尘飞、下雨泥浆流”的废弃矿山。
与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区遥相呼应的神骏湾旅游度假区,地处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稻花村。治理前,稻花村旁300平方米的区域是垃圾堆放处,对洮儿河水质造成污染。
2019年,当地通过对稻花村的水环境治理与建设,打造出一个集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水生态治理示范区,被称为乌兰浩特人的“小三亚”。旅游旺季时,村集体日均收入达4万元,当地村民实现就地打工挣钱。
在兴安盟,这样的生态综合治理比比皆是。万顷城市森林、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红城“绿肺”越来越强健。
实施大兴安岭南麓百万亩人工林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兴安盟见缝插绿、拆墙见绿、垂直增绿,3000多万亩草原,植被盖度接近70%,28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2%,均超过国家和自治区水平。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兴安盟“绿”得豪气。
除了生态产业化,兴安盟还紧盯产业生态化,留住绿色产业。
作为玉米主产区,兴安盟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年产玉米芯90亿斤以上,秸秆收集总量可达110亿斤以上。
玉米,在兴安盟不只是粮食,还是酒精、燃料、淀粉……精深加工成为玉米产业发展的方向。
蒙佳20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开建,年可加工处理玉米180万吨、生产燃料乙醇60万吨、杂醇油2400吨、DDGS饲料56万吨。这是兴安盟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向清洁能源过渡的生动剪影。眼下,蒙佳20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已经开建,华西新希望3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沈阳动力集团120万吨玉米制淀粉糖项目稳步推进,全国聚乳酸产业联盟中国聚乳酸产业北方基地落户兴安……
在兴安盟,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000万亩以上,一个国家级玉米精深加工创新产业基地正在崛起。
“十四五”发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4月17日,兴安盟各地召开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吹响了“十四五”期间起新步、开新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号角。
2021年,兴安盟拟实施50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亿元以上企业投资项目184项,总投资1460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60亿元,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
如今的兴安大地,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定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广。(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蔡冬梅 胡日查 梅刚 金泉 赵弘 高敏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