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我们驱车行驶到大兴安岭腹地进行采访。
头一天,内蒙古日报社庆祝建党100周年“永远跟党走”草原云·百名记者万里行大型传播活动东路采访组在满洲里国门下与当地干部群众一同进行宣誓,随后又到呼伦湖就生态环境治理进行现场观摩采访。
行进中采访,采访中行进,我们切身感受着呼伦贝尔发展的勃勃生机。从国门到草原,从草原到林区,沿途经过的江河湖海林田草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满眼绿色,处处都向人们述说着生态建设的动人故事,展示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如今,“绿色生态”俨然成为了呼伦贝尔的另一张名片。这张名片之所以熠熠生辉,得益于呼伦贝尔用系统思维指引绿色发展阔步前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新成效,并将之镌刻在青山绿水间。
深入大兴安岭林区,映入眼帘的是兴安落叶松、西伯利亚红松、樟子松、白桦、杨树……它们构成了10.6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林海,是中国最大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森林资源面积837.02万公顷,林区以不到内蒙古自治区1/3的森林面积,贡献了将近2/3的森林蓄积量。
东北森林带的核心腹地、北方防沙带的前沿阵地、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大兴安岭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生态价值和贡献不言而喻。
在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宣传部主管李明的带领下,我们从位于北纬50度的库都尔森工公司所在地出发,在狭窄的土路艰难前行10余公里,穿过重重灌木丛逆流而上,然后步行约5公里左右,终于在高山之巅看到一股清泉汩汨奔涌而出。
内蒙古日报曾在2020年11月6日对这汪清水作过独家首发报道,这便是我国第三大河流——黑龙江中国侧的源头。据介绍,确定黑龙江源头,对明确河流干支关系、开发治理保护及防洪体系建立,以及进一步开展该流域水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源头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是亚洲著名的大河之一,也是一条滔滔奔腾的母亲河。站在黑龙江的源头,头顶蓝天白云,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时也联想到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关于“源头精神”的论述:一滴水从树根、叶梢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围堵,所有的根系、土、石块都在堵它,它只有不停息地冲决突围,才能寻找到它的同类,慢慢在牵手、汇流中壮大,形成河流。
林区人的初心和使命何况不是如此啊?!郁郁葱葱的森林,漫山遍野的绿色,总能唤起人们的美好向往,而绿水青山背后,是林业人的努力与付出。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远不止是风光旖旎的原始森林和源头风景,更多想到的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几代务林人那种冲破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奋发向前的林区精神。
从1952年到2015年林区走过的63年木材生产历史,务林人牢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嘱托,一手栽树、一手砍树,以红色引领绿色,万千栋梁出林海,有力支援了新中国开发建设,无愧于“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称号。
据统计,几十年来,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这些数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响应国家号召的人们誓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倾情奉献的林区人的深厚情怀。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守着林子生活。从伐树到种树,从来没想到过,家乡的好风景会给大家带来好前景。”库都尔务林人彭春林说。
彭春林的父亲彭家银是第一代务林人,现在,彭春林的儿子彭兴伟也承起父辈的接力棒,成为地道的“林三代”。昔日砍树人,变身护林人。
近70年来,林区几代务林人始终保持生态保护的战略定力,更新造林2000多万亩,累计减少木材采伐381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由开发初期的6.63万平方公里提高到目前的8.37万平方公里,活立木总蓄积由开发初期的6.62亿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0.3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实现了“长大于消”,在祖国北疆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黑龙江滋养下的一草一木,孕育出一方野生动物的天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达到375种,较2000年调查统计数量增加34种。共有野生植物1800多种,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去年联合发布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成果:以2018年为核算基准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每年6160亿元。
所谓河流的源头,一定有着永恒的、天然地惠及下游、惠及天下的奉献精神,也一定有着甘于寂寞的自守自强精神,更拥有着生生不息的原生化育精神,是永不停息的冲决突围精神,是积弱为强的汇流共进精神。
这种源头精神与我们林区人的精神风貌是如此契合,如此动人!这种源头精神与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脉相承,让绿水青山不断“产出”金山银山,而金山银山又不断支撑绿水青山,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内蒙古大兴安岭务林人至今依然在深山之中寂寞自守,而且会永远坚守山林,这是一种自尊,一种自信,也是一种矜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是责任,也是民生。守护绿色、依靠绿色、追梦绿色,既担护好绿水青山使命,还要谋发展打造银山金山,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不也正是几代务林人的初心与使命么?!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白春 蔡冬梅 包萨茹拉 金泉 王冠静 朝波 李新军 通讯员:岳立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