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平畴沃野满目新 乡村振兴奏强音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乡村,正走出铿锵的步伐。新居传来阵阵欢笑,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村村铺通条条坦途,产业兴旺人人增收……这是一片充满绿色和希望的生机之地。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全面展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也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我区坚定不移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呈现出农牧业升级、农牧区进步、农牧民发展的新面貌,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产业兴旺农牧业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

做好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就能催生新动力、实现新跨越,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农牧民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珠日根嘎查曾经是出名的贫困嘎查,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成为农牧民致富的“摇篮”。珠日根嘎查瑞秋农牧专业合作社黑木耳种植基地内,一个个木耳菌棒从棚顶垂直坠下,一列列排开。菌棒上,一只只肉嘟嘟、黑绒绒的木耳像一朵朵小花绽放着,放眼望去,黑压压一大片。53岁的村民王顺一边采摘木耳,一边笑着说:“这可是我家的‘致富耳’,去掉人工成本,1万棒就能收入1万多块钱,平时在合作社打工,一年能挣十几万呢!”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合作社种植了30栋大棚挂袋黑木耳,带动了阿尔本格勒镇464户1198人平均增收2800元。合作社每年为1200人增加300万元的劳务收入。今年合作社又扩建20栋大棚,共栽植木耳90万棒。小菌棒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不仅辐射带动着扎赉特旗1300多脱贫户稳定增收,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蓄了动力,提供了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区各地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脱贫旗县共建成“一村一品”基地1376个、特色产业基地2012个、带贫减贫产业园区491个,通辽玉米、赤峰小米、兴安盟大米、河套向日葵、乌兰察布马铃薯和科尔沁牛肉、锡林郭勒羊肉等品牌和产品进入了区内外市场、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乡村电商惠及贫困人口近53万人次,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带动1.2万多贫困户,光伏扶贫电站覆盖2322个贫困嘎查村,从旗县到乡村再到农牧户基本构建起关联配套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致富产业和增收项目体系。曾经的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处处显生机,阔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振兴之路!

生态宜居农牧区美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顺应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

漫步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联星新村,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错落有致,457户人家的住宅房顶、院落和养殖圈舍里安装着数以万计的光伏发电板,深蓝色光伏板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闪动着耀眼光芒,仿佛一片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村内荒废的角落建起了休闲广场,泥泞的乡间小路也变成宽阔的水泥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整洁的村道两旁,花香四溢,勾勒出美丽乡村的别样景致……

联星新村是由同联村和五星村整村搬迁新建而得名。看今朝想过去,村民杨改枝感慨万千,“原来的居住环境太差了,一下雨,路上全是泥,出进特别不方便。每天用柴火做饭、取暖,家里到处是烟尘。如今,新村都是柏油路,房子连烟囱都没有,天然气做饭,统一供暖,我们农村人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自从村里下水管网接入县城污水管网后,我们也跟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抽水马桶。”不久前,记者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水桐树村采访时,村民陈冬梅笑呵呵地说。截至目前,巴彦淖尔市农村牧区户厕改造完成20.5万户,普及率达到87.5%。

“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曾是不少村庄的真实写照。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区大力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12.5万人搬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乡僻壤,13.7万户群众告别了透风漏雨的泥草屋,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18.3万贫困人口喝上了放心水。全区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超过6.5万公里,盟市所在地全部通高速路,贫困旗县全部通一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苏木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所有贫困嘎查村全部通动力电,所有贫困户全部通生活用电,99%以上的贫困嘎查村通了宽带和光纤,扶贫直播间、云超市等平台让老百姓的特产走出乡村。

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农牧民的精气神也足了;一条条道路平坦了、延长了,农牧民的诗和远方更近了;一户户人家通电了、有网了,农村牧区更加宜居了。

收入递增农牧民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8年的脱贫攻坚战,我区交出一份靓丽答卷:现行标准下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在商都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13.5万亩,共18个系列132个品种,总产量13亿斤,产值超过5亿元。全县注册蔬菜专业合作社98家,从事蔬菜的农民经纪人2000多人,从事蔬菜生产的40000多人,菜农仅蔬菜一项收入平均在6000元左右。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曾是乌兰察布的“痛”。

多年前,乌兰察布是人口输出大市,70万人口外出谋生;如今,这片土地精心筑巢引凤栖,返乡农牧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等纷纷回乡就业创业。

兴和县城关镇二台子村的梁艳,放弃在外地教书的工作,通过竞选当上村支书。在她的带领下,二台子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果园、光伏产业、扶贫车间红红火火,让今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了89万元。

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协和义村村民张飞,说起脱贫前后的生活,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脱贫前我就是靠天吃饭,雨水好的时候,20亩地能收入3000块,干旱的时候,不但没收入,还倒贴种子钱。”张飞说,“幸亏有退耕还林政策,每亩地补贴150块。2016年,县政府给我提供了10只种公羊,每只1000块,政府补贴800块。今年底,我的羊能发展到100只。”除此之外,政府还给他提供了公益岗位。这些加在一起,一年收入有四五万元呢!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数。

124万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增收,8万多人在参与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中摆脱贫困,脱贫群众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57个贫困旗县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5元,年均增长34.2%。

百尺竿头从今越,鹏程万里展宏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薛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