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走进乡村看小康丨村企“联姻”产业兴

兴胜店村村民正在自家大棚里劳作。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安寅东 摄

鸟语花香,清风拂面。盛夏时节,走进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兴胜店村,放眼望去,掩映在树荫里青砖黛瓦的仿古民居、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绿浪滚滚的田野、瓜果飘香的大棚、络绎不绝的游人,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美景。过去迎来送往的车马大店,如今“变身”远近闻名的蔬菜瓜果之乡。

此景很是“养眼”,且颇具“内涵”:外在看是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内在则是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

然而,曾几何时,这里却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由于地处黄河沿岸,人多地少,分散经营效率低下,村民收入普遍较低。

优势与困难并存,希望与机遇同在。兴胜店村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实现乡村振兴?

“我们找到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将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产业发展上。”兴胜店村党支部书记张永福快人快语,道出了村子华丽转身的秘诀。成立合作社,变“小田”为“大田”,村民们以土地入股,仅年底分红一项,就超过先前自耕自种的收入。土地规模化经营让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村民建起了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兴胜店村不但做活了大棚经济这篇“文章”,还在2020年成功引进江苏淮安柴米河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项目。以现有30栋温室大棚为基础,以公司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依托,重点发展草莓、甜瓜、蔬菜等育苗产业。

“以前,大伙儿从外地购买秧苗,成活率只有70%。村子建起育苗中心后,从各地引进良种反复试种,再进行育苗推广,每年至少可培育1000万株适合当地种植的秧苗。这些秧苗成活率很高,为菜农降低了成本风险,产量也大大增加了。每到成熟期,经销商上门收购,蔬菜瓜果根本不愁卖。”张永福说。

兴胜店村作为十二连城乡的“后起之秀”,缘何能得到外地公司的青睐?兴胜店村土壤条件好、水资源丰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育苗基地项目落地,盘活了兴胜店村现有的土地和设施设备,村集体兴建的育苗温室大棚等设施设备每年可收租金60万元。村集体还根据企业盈利按持股比例进行分红, 村民变成了股民,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甜头,不仅可以收取土地流转费用,在家门口就近务工还可以获取劳动薪酬。兴胜店村实现了“租金、股金、薪金”的三增收,切实提升了优质资产资源的“造血”功能。

“要不是村里来了大项目,我们还在家里闲着呢。大棚离家近,工作也自由,每天能多收入100块钱,既不耽误家里的事儿,还能补贴家用提高生活质量。”村民郭美丽一大早在大棚里忙着侍弄黄瓜秧苗,“有了党的好政策,庄户人靠勤劳致富,只要加油干,幸福生活就会跟着转。”

幸福生活不光是经济富裕,还要精神富足。兴胜店村坚持抓好党建星、富裕星、美丽星、和谐星和文明星创建工作,用党建引领乡风文明,用制度培养文明新风,分析民情,了解民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社会风气,真正把村庄建设成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干劲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芝麻开花节节高,党的政策就是好……”悠扬的漫瀚调响起,忙碌一天的村民们纷纷聚到村子里的小广场跳舞、唱歌、锻炼身体,既红火又开心,小乡村的这份闲适快乐,甜到村民的心坎里。“要搁以前,都不敢想咱村还能这么团结!”村民韩清感慨万千,“大家自导自演,排练节目,比窝家里打牌好多了。生活好了,老百姓心情也好了,我们更要活出风采来!”

旧貌换新姿,愁容变欢颜。小康生活的幸福画卷正在兴胜店村徐徐展开。(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戴宏 宋爽 李晗 安寅东 郝雪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