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走进乡村看小康】鄂尔格逊村致富感党恩

鄂尔格逊村鸟瞰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向平 摄

金秋九月,丰收的季节。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鄂尔格逊村村民张老汉蹲在村口的土堆上,望着远处地里的一排排秸秆,心里打起了算盘:“以往焚烧秸秆费时费力,还污染空气,现在合作社派人回收,家里20亩地能省下600多元。”一想到这些,张老汉心里忍不住高兴起来,决定去商场为老伴换一台新手机。

像张老汉一样,靠着秸秆回收利用受益的村民在鄂尔格逊村就有400多户。鄂尔格逊村村党支部书记胡威伟向记者介绍说:“以往对于田地里的秸秆,农民普遍选择就地焚烧,既污染大气环境,又存在安全隐患。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村委会推动华茂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内蒙古华禹农牧机械有限公司结成产业联盟,开展秸秆打捆、回收、加工等综合利用,不但为村民节省了除杆成本,还将秸秆转化为肥料、燃料及有机肥,点‘黄’成金,把‘废物’变成了‘宝物’。”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目前年回收量达15万吨至20万吨,范围已从鄂尔格逊村扩大到附近其他行政村甚至土右旗等地,转化的肥料等产品销往宁夏、巴彦淖尔、包头市大型牧场及个体农户和家庭农场,平均1亩600斤的秸秆经过转化利用可产生100元左右的收益。

黄澄澄的秸秆变成了一根根“金条”,绿油油的菜苗也成了鄂尔格逊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翡翠”。走进华鹿现代农业集约化蔬菜育苗中心,青翠欲滴的各色蔬菜幼苗映入眼帘、长势良好。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传统育苗方式缺陷多,导致幼苗的成活率低,而我们采用的基质穴盘现代化育苗技术,通过全自动智能调温、自动化播种浇水、高档日光育苗等方式,让幼苗在最适宜的环境下成长。”

提起华鹿的幼苗,村民李根啧啧称赞,她指着温室里红彤彤的西红柿和绿茵茵的花瓜对记者说:“每年我直接买现成的幼苗,省下的时间我就在外面打零工多赚些钱,而且华鹿的幼苗经过严格的消毒,成活率高,种植出的果蔬又大又甜,订单也越来越多。”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鄂尔格逊村还把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刚煮好的鲜食玉米,快尝一尝。”第一次见到记者时,农户贾乐端上来一大盘玉米,热情地说道:“你看我家新买的电视、冰箱和洗衣机,都是用这些玉米‘换’来的。”

品尝一口,甜、糯、嫩、香。“这就是我们引进的新品种鲜食玉米,也称水果玉米,具有独特的风味和鲜嫩的品质,近年来特别受到市场欢迎,相比普通玉米一亩能多卖500元。”贾乐一边大口“啃”着玉米,一边介绍着他的“致富菜”。

新品种固然好,但怎么在农户中进行普及推广,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包头市华茂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占地100余亩的厂房内,玉米、红薯、螺丝菜、花生等农作物正在被加工分装,销往全国各地,合作社理事长张英告诉记者:“咱们这儿不仅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推荐和技术培训,而且定期指派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对于没有条件种植的,我们还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承包村民的土地,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红利’。”

据了解,2020年,包头市华茂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鲜食玉米1200亩,实现销售收入145万元。今年,合作社种植鲜食玉米达3599亩,计划建设节能机械冷库3座,制冰车间1间,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产业相关配套设施。

聚焦农户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的需求,鄂尔格逊村又在建设便民市场上做起了“文章”。3年前,村民牛二宝收获豆角之后,总要赶着骡板车到镇上的市场卖。骡子晃动着笨重的身躯,牛二宝坐在车上一“晃”就是一个多小时,那个难受,很难形容。

卖菜不仅路途远、成本高,村民来回还不方便。新建自己的菜市场,成为许多种植户共同的心愿。村民有需要,村委会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利用原村委会大院改扩建蔬菜交易市场,建成一个占地约6800平方米,包括防雨篷、冷库、地磅等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便民市场。

“本地豆角,2块一斤。”在新建的蔬菜交易市场,牛二宝大声地吆喝着,面对记者,他激动地说:“现在菜市场搬进了村委会大院,我这点东西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拉到城里卖了,真是太方便了”。

村里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让70多岁的孙定元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说:“这得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说起变化,村支书胡威伟深有感慨:“我2012年初任村支书时,对村子最大的感受就是‘落后’,那时候不光基础设施差,整个村子种植模式单一,而且还都是各自经营,每当玉米价格下滑时,不少家庭就面临着滑向贫困的风险。”

于是,胡威伟带领党员干部起早贪黑,搞调研、找投资、跑项目,经过几年时间,把村里原来废弃的土坯房变成功能完备的党群服务中心,把一家一户分散的传统种植模式变成温室大棚集约化了;道路硬化了,环境治理好了,秸秆回收利用了,韭菜花加工等多个项目也顺利上马了。

如今,鄂尔格逊村民的收入普遍增加了3至5倍,家家户户购买了小汽车,住上了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向平 实习生杨程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