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小红城汉墓发掘:穿越2000年的相逢

9月底,和林县小红城汉墓发掘工作接近尾声。为配合“引黄入岱应急补水工程”基本建设,有关单位对小红城汉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历时3个多月,31座汉墓及出土的200多件文物,将学界对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了解又向前推进一步。

汉墓中隐匿的往昔

9月一个明媚的上午,小红城汉墓发掘现场,一座隐身于农田的墓葬,用“大揭盖”的方式被打开,沙土“噗噗”坠落的声音,仿佛历史从遥远的深处走来的脚步声,李鹏珍和学生们不禁摒住了呼吸。

李鹏珍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教师、吉林大学考古系博士,7月份至今,他带着考古文博系大一学生,辅助考古专家进行发掘相关工作。

小红城墓葬航拍图

这一天,又是个忙碌的日子。秋天的艳阳晒得人头晕,墓室里却凉飕飕。沉睡地下2000多年的一对夫妇重见阳光。白驹过隙,回首千年。此时,他们的棺木早已朽烂,只剩零星灰白的骸骨,散落在黄褐色的泥土中。

经过工作人员初步清理,一段隐匿的汉代墓葬风俗徐徐展现——两人仰身直肢下葬。墓室地面和四周被青色的墓砖垒起,墓砖大小薄厚不等,显然是来自不同的制作作坊,却被垒得严丝合缝,规整美观。

墓室后方,两条双层的“支棺砖”将棺椁抬高,既方便抬棺入墓停放,又防止棺木接触地面受潮。而棺椁只剩下可分辨大小的灰痕和朽痕。

李鹏珍介绍“支棺砖”

棺椁一侧,三个已经朽烂的漆盒整齐摆放,不知曾装何物,朱红的漆色和繁复的纹饰依稀可见。女主人遗骸的腰部,摆放着一面四乳四螭纹的小铜镜,历经岁月侵蚀仍闪耀光泽。它可曾是女主人生前心爱之物?又历经几番朱颜辞镜?墓主人身上散落着几枚铜钱,可能是下葬时口含或手握,代表着亲人们对逝者往生的美好期盼。

去白日之昭昭,袭长夜之悠悠。不知经历过怎样一生的夫妻俩,离世后再次相聚于地下,带着亲人的不舍,长睡千年。又在偶然中,与后世之人不期而遇。

墓室的前方,摆放着几个保存完好的灰色陶器,有装饰有兽首和水波纹的陶罐、陶壶,还有陶制冥器仓、井、灶模型。有的陶罐里还装着种子,虽已离世,“事死如事生”的汉代人,仍要将耕种和生活的希望带到墓穴。

考古人员清理墓内浮土

细节里的历史密码

这是小红城汉墓发掘的31座墓葬之一。小红城墓地位于和林县大红城乡小红城村西北约1公里的一处台地上,所在区域原是耕地与荒地,周边遍布沟壑丘陵,一片片的高粱即将成熟。

今年6月,为配合“引黄入岱应急补水工程”基本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和林县文物保护中心,对小红城汉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周边4800平方米的区域里,南北、东西向的古墓十分隐蔽。由于常年的雨水冲刷、风力侵蚀与农耕破坏,墓地封土堆早已荡然无存,均直接打破生土。由于考古发掘期降水频繁、墓葬坍塌情况严重,为考古人员安全考虑,遂采取所谓的“大揭盖”方式。

考古文博系学生在进行测量

此次发掘墓葬分布密集且形制多样,有土坑竖穴墓、土洞墓、砖壁墓、砖室墓等,均为中小型单室墓。出土随葬器物种类包括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木器、贝壳等,共200余件。

李鹏珍说,考古现场发现的每一处细节,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根据墓葬形制与出土陶器、钱币可以推断,这31座墓横跨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约200年时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墓葬形制多为土坑竖穴墓、土洞墓等。出土的陶壶假圈足较短、多有模印辅首衔环,出土钱币全部为西汉五铢。

出土铜镜

带兽首的陶瓶

出土的各类陶器

第二个阶段为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这一阶段墓葬数量最多,墓葬较上一阶段稍显考究。主要为砖壁墓,另有处于小砖墓向大砖墓演变时期的砖室券顶墓一座,出土陶壶假圈足增长、辅首变小、鼻钮相对突出,出土钱币也全部为五铢,三官五铢占大多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砖壁墓在内蒙古中南部极为少见,应是土洞墓向砖室墓的过渡阶段,意义重大。

清理后的墓葬内部

第三个阶段为王莽至东汉早期,接连数十年的战乱导致民不聊生。这一阶段墓葬数量减少、墓葬规模普遍缩小,随葬品种类少而简单,出土有钱币“大泉五十”、具有过渡性质的陶仓楼等随葬品。

陶器组合与漆器的普遍使用,是小红城汉代墓葬最大的特色。虽然多数漆器的木胎腐朽严重不能提出,但在发掘过程中仍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图像资料。而墓葬中出土陶器数量可观、种类多样、保存较好,充分反映了当时该地区墓葬陶器的随葬情况。

“明城”压“汉城”的新证据

从航拍图上看,小红城汉墓位于和林县大红城古城以东2公里处,这或可成为学界“大红城古城压着一座汉城”推断的新证据。

和林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霍志国介绍,据史料记载,汉代的定襄郡沿着浑河由西向东设置有桐过、骆、武成三座县城。桐过、武成两县城址早已确定,分别为清水河县的城嘴子古城及和林县的榆林城古城,而处于两县中间的骆县城址则一直未被发现。

对文物进行清理

和林县大红城古城为明代云川卫,其所处的位置,恰好符合定襄郡所辖桐过、骆、武成三县的布局。古城东墙之中及其两侧,也曾发现众多散布的汉代遗物,因此考古界推断大红城古城下可能叠压了一座汉城。

小红城汉墓的发掘佐证了这一推测,将人们对于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中南部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了解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随着现场发掘工作接近尾声,更多清理、修复、研究的工作等待着考古工作者们。和林县历史悠久,城镇建置史长达2000余年,留下丰富的历史遗存。时间长河中的偶遇,一次又一次让历史重新开始、重新发现。(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查 娜见习记者费 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13-2018 内蒙古快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