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今年上海车展的主题“拥抱变化”一样,随着汽车产品重塑、新生代不断涌入、新思潮不断涌现,汽车消费趋势也在不断变化,汽车的内涵和外延正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如果说,“拥抱变化”是产业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召唤,那么汽车产业关键技术正是打开汽车深度变革大门的钥匙。哪些是关乎汽车未来的产业关键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结论也不一而同。不过,我们从第六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KEY TECH2021)上,可以得到不少答案。该论坛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汽车之家截取论坛中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观点一:汽车关键技术是打开变革大门的钥匙
汽车产业的转型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当下的汽车已经迈入数字化移动的智能互联时代。当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开始造车,让汽车产业也变得热闹非凡。从本届上海车展便能看出,不同品牌几乎“人人触电”,企业不谈智能化,都要有种被边缘化的危机感。
中国贸易促进委员回上海市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春霆认为,这预示着汽车产业中,被改变的不仅是整车,更是延伸到汽车科技与供应链,甚至是涉及整个产业的转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抱变化是产业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召唤,汽车产业关键技术正是打开汽车深度变革大门的钥匙。”顾春霆说。
观点二:汽车关键核心技术2035年还有大目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侯福深在论坛中,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进行了重点解读。
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如何?侯福深强调,根据技术路线图1.0所部署,我国乘用车新车的平均油耗已经接近2020年5L/百公里的目标值。当然,这个成绩实际上更多由新能源汽车所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汽车节能技术也取得长足的进展,不少先进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例如,我国汽油发动机热效率已经接近40%,个别企业已经达到43%,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侯福深还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通过十年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的推广,无论从整车还是从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核心的零部件,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从产业链成熟度,我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际先进的水平。
当然,我们还有新的目标需要追寻。侯福深指出,我们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我国汽车技术面向2035年有六大总体目标:一、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2028年左右提前达到峰值,2035年较峰值下降20%以上;二、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实现电气化转型;三、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基本成熟,产品大规模应用;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协同高效、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五、建立汽车智慧出行体系,形成汽车-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六、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完善,原始创新水平具备全球引领能力。
观点三:新玩家进入造车领域背后有三大逻辑
近期最为热门的汽车行业话题莫过于科技类公司纷纷进入造车领域,从百度、小米到滴滴、苹果,甚至到OPPO、创维等非汽车行业的玩家,都进入造车领域。长安汽车软件科技公司总经理兼智能化研究院副总经理张杰则认为,这意味着新赛道正孕育新玩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从传统的卖车向卖车+卖服务进行转变,汽车将成为全场景智能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类新玩家造车背后的逻辑主要有三点:
第一,汽车产业是一个万亿级市场。IDC预测,2035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
第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集中度还相对较低。2020年,国内新能源销量约为115万辆,渗透率只有4.4%。预测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约为1500万辆规模,渗透率约达到28%。而2020年,前十大电动汽车厂商仅特斯拉市场占比超过10%,其他厂商都小于4%,市场集中度还非常低。
第三,全场景智能生活畅想。汽车将成为“第三空间”,成为智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科技公司必然会试图打通手机、汽车家庭无缝连接,完善全场景智能生活。
观点四:汽车正在向以人为中心的用车体验方向发展
汽车变化的核心逻辑在于从以车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方向变化。过去汽车产业一直是以车为中心,在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等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车企致力于构建强大的硬件实力。如今,汽车正在向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通过软件定义不断升级,硬件替换不断改善驾乘和体验,持续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共识,实现过程中如何将分散的功能单元进行整合,形成以计算与软件为中心的架构,实现软件、硬件解耦,软件开发快速,并持续迭代升级,大幅度简化硬件和布线复杂度,以及软件的开发难度,是重中之重。
“以前大家认为,汽车带了一堆小的计算机,现在应该是一个计算机带了一辆汽车,这样的思路转变,对我们如何定义、开发产品带来了非常大的不同。”王军说。
王军认为,汽车产业需要人工智能人才加入,此外,商业模式向服务化转型,开发模式向持续迭代开发转型,供应链体系向更加紧密的联合开发转型,构建好的分层架构及数字化平台,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观点五:算力并非唯一衡量计算芯片和平台的指标
AI芯片是关乎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性技术,近段时间来,“缺芯”事件让汽车产业一度陷入恐慌之中。所幸的是,在AI芯片领域,缺芯现象还尚未出现。不过,在技术层面,人们对AI芯片似乎陷入认知误区。
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智能驾驶产品线总经理张玉峰亮明观点,他认为,算力并不是一个唯一的衡量计算芯片和计算平台的指标,企业应该追求能效比、性价比。“对比英伟达Drive PX2芯片和特斯拉FSD芯片,算力只有三倍的提升,但是在系统每秒处理的帧数对比中,却有21倍的提升。”
编辑总结:
本届论坛上,汽车行业人士讨论的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关键技术远不及此。比如,博世致力于在新四化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主被动安全和新型智能系统保证安全;精进电动方面则认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集成化是趋势,但是过度集成化却不可取;百度Apollo则坚持创新赋能,做深做实四大关键技术方向,为行业提供智舱、智驾、智图、智云产品。此外,还有轻量化与装备技术、智能座舱、ADAS与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都令人耳目一新。
这一切都印证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当然,这也告诉广大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拥抱变化”,顺应时代,抓住关键技术,才能打开未来汽车变革的大门。(文/汽车之家 李争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