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球纯电动汽车销售73.82万辆,其中特斯拉一家就卖了18.06万辆,独占1/4的市场。马斯克这哥们儿真的让人没脾气又招人恨。唉,说特斯拉和看特斯拉都有点烦了……今天咱们说说大众、宝马、奥迪、保时捷、福特还有丰田吧,尤其是这几家的纯电动车在中国市场卖的如何。虽然目前电动汽车舞台上还是特斯拉在唱独角戏,但如果电动化长远来看注定是一场好游戏,这些“老克勒”会让特斯拉一个人玩的high爽么?
有一说一,汽车界元老目前都有纯电动车推出,也基本都陆续在中国市场发售。特别说明,本篇只探讨纯电动产品,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不在分析之中。
大众:ID系列开始发威 基本放弃油改电
一季度大众品牌纯电动汽车的全球销量为30163辆,同比增长了91.1%,从产品序列看,纯电动平台产品ID系列已经开始放量,合计销售17419辆,占比达到58%,早年间在中国市场推出的几款油改电产品,基本已经处于半放弃状态。
大众ID.3已经成为新的销量担当,在大本营德国,大众品牌纯电动车销量已经超过特斯拉,大约是后者的2.5倍,然而ID.3还是没有卖过Model 3,5951辆的销量略输后者的6031辆。不过超过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了,特斯拉在柏林的超级工厂一直未能通过环评实现开工,给大众留下了宝贵的追赶时间。
在中国市场上,大众的6款在售纯电动产品合计只售出3341辆,这个成绩简直拿不出手。大众ID.4 CROZZ和ID.4X今年3月正式在国内上市,一季度分别批发销售545辆和625辆,上险数据显示85%的ID.4X卖在了上海。宝来·纯电、高尔夫·纯电、朗逸纯电等几款仅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油改电产品,目前看也基本处于半放弃的状态。
『ID.4X』
宝马:仅2款车在售 Q1全球销量不足万辆
宝马一季度在全球的纯电动汽车销量虽然同比增长了72%,但是总量只有9760辆。同期宝马全球燃油车的销量是63.7万辆。宝马实际仅2款纯电动汽车在售,宝马iX3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上宣布上市,标志着宝马正式入局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今年一季度,宝马iX3在国内销售了3709辆,另有少量是进口宝马i3(127辆)。
宝马i3是基于Life Drive模块架构打造,宝马iX3则基于宝马X3的平台改造而来,电池容量74千瓦时,最大续航里程500公里。今年1月27日,上市仅4个多月的宝马iX3宣布官降7万元,但是其销量不仅没有延续宝马燃油车的辉煌,在中型SUV纯电动车市场表现也远不及造车新势力和特斯拉,单月销量仅1000辆出头。
『宝马iX3』
与大众不同,宝马没有自己开发纯电动平台,在宝马看来,目前还无法完全肯定纯电动路线就是电动化的最终解决方案。前景不明朗的生意就不急着做,宝马研发总监傅乐希(Klaus Frlich)曾表示“纯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几乎为零,燃油车至少还能续命30年”,宝马也从未对自身的纯电动车型做出公开销量预期。
2025年开始,宝马的轿车和SUV会使用Neue Klasse平台,新平台兼容了内燃机、混合动力以及氢燃料电池的动力总成,宝马采用“可以兼容所有动力总成”的平台来制造新能源汽车的做法,求的是一个稳妥,静观市场变化,这点与丰田非常类似。
奥迪:合计售出13826辆,同比小增28%
奥迪目前有4款纯电动汽车在售,一季度合计全球销售13826辆,因去年e-tron系列即已上市且销量不错,所以同比增幅只有28%,今年同期奥迪在全球的汽车交付总量是46.3万辆。
一季度奥迪纯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出现17%的下滑,在北美市场和中国市场则分别增长了146%和338%。奥迪e-tron(含奥迪e-tron Sportback)目前是其主打产品,但一季度在欧洲的销量下滑了22%,在中国市场则增长了247%。
奥迪的4款纯电动车中,奥迪e-tron和Q2L e-tron在中国市场发售,一季度销量分别为1099辆和1054辆,平均单月销量仅300多辆。奥迪e-tron GT算是今年的新车,2月开始在欧洲市场交付,两个月交付了377辆。
中大型SUV奥迪e-tron基于大众汽车集团的J1平台打造,补贴前指导售价超过50万元,据传现在北京有经销商在清理进口版库存,30多万就可以入手一台。小型SUV奥迪Q2L e-tron(参数|询价)的续航里程只有265公里,补贴前指导售价超过20万,经销商参考价则为15.88万起,看来奥迪电动车的终端降价一样蛮厉害的。
『奥迪e-tron』
刚刚过去的上海车展上,奥迪A6 e-tron concept全球首发,新车基于奥迪与保时捷联合推出的PPE纯电平台打造,最长续航里程将超过700公里,该车型的量产版要等到2022年才会正式亮相。奥迪Q2L e-tron的改款车型也已宣布推出,续航里程增加到了334公里。另外,PPE平台已经明确将由一汽与奥迪合资在长春落地,2024年投产首款纯电动车。
奔驰:同比增长2.2倍,销量仅有6560辆
奔驰电动车卖的比宝马还少,3个月在全世界仅卖出6560辆,而同期奔驰的全球燃油车销量是59.1万辆。奔驰EQC一季度销售5338辆,算是奔驰的“电动花旦”了,奔驰EQA去年10月在欧洲市场上市,算是新车,迄今为止拢共只售出561辆,除了今年3月销售455辆还算多点外,其他月份销量都是两位数。
目前奔驰电动车仅中型SUV奔驰EQC在中国发售,共2款车型,补贴前售价49.98-62.28万元,经销商终端售价37.48万起。一季度,奔驰EQC的中国市场批发销量是1702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7倍,但这个销量在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上也排不上什么名次。
『奔驰EQC』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奔驰EQS、EQA在中国首发,奔驰EQB全球首发。其中奔驰EQS定位为大型轿车,基于奔驰的EVA纯电动平台打造,WLTP工况下最大续航里程可达770公里。奔驰EQA、EQB则定位为紧凑型SUV,两款车都将在今年由北京奔驰国产上市。中大型纯电动轿车奔驰EQE会在今年年底发布,北京奔驰也将同步国产落地。
福特:Mustang Mach-E市场反响让人充满期待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今年上市的全新电动车是这一款——福特Mustang Mach-E,该车去年年底在欧美上市发售,今年前3个月北美市场实现注册销量7279辆,在美国的最高单月销量已经接近4000辆。
在Mustang Mach-E之前,福特在电动化领域其实没什么动作,只推出一款续航里程161公里的福克斯Electric,一年也卖不出100辆。Mustang Mach-E的重磅上市,标志着福特Mustang家族扩展成为包含硬顶跑车、敞篷跑车、高性能特别版跑车和纯电动SUV的产品谱系。去年在北美市场开放预定仅三个月的时间,Mach-E的预定量就超过了4.5万辆。
『Mustang Mach-E』
今年4月13日,Mustang Mach-E在中国上市发售,推出4款配置车型,续航里程470-600公里,官方指导价26.5-37.99万元。国产版本全系均采用GT高性能版的造型设计,新车一上市,就以良心定价、犀利外形以及较高配置引发了“真香”感叹,这款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让人充满了想象与期待。
激进的保时捷&保守的丰田
以高端性能车为品牌图腾的保时捷的电动化算是大众集团里的激进派了。保时捷2019年量产了纯电动豪华跑车Taycan,当年一共卖出了804辆,2020年3月进入中国市场,实现年上险销量879辆。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继续大涨,录得上险销量1742辆,Taycan目前在中国的单月最高销量已经接近800辆。
今年3月,保时捷发布了Taycan的兄弟车型Taycan Cross Turismo,这款造型为跨界旅行车的新车将于2021年夏天正式发售,德国市场起售价93635欧元。2023年保时捷还将推出基础与PPE平台打造的新一代Macan EV。
『Taycan Cross Turismo』
丰田,可以说是油车大佬里电动化最不积极的了,迄今为止仅在欧洲市场开售一款纯电动MPV——丰田Proace Electric,由PSA集团在西班牙生产,用的还是雪铁龙的e-CMP平台,最高续航里程只有280公里。在中国则象征性地推出奕泽E进擎和丰田C-HR EV两款纯电动产品,无心经营销量自然惨淡,两款车加起来一季度在中国卖了600多台。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丰田终于带来了其全新的纯电动SUV概念车——bZ4X,新车基于丰田e-TNGA打造,未来将基于该车打造出不同尺寸、动力以及驱动形式的多款纯电动SUV。bZ4X将在中国和日本进行生产,预计在2022年中旬之前实现全球销售。丰田自称到2025年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15款纯电动车型,其中bZ纯电动专属系列将推出7款产品。嗯,期待吧。
『丰田bZ4X概念车』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汇总,以上已经在中国市场落地销售的几款电动车是个什么水平呢?这个表大家看了就一目了然,结合几天前我们分析的国内纯电动车型销量排名,可以发现这些车基本已经排在50名开外了,再具体点说,基本排在尾部……
编辑总结:
除了宝马和丰田在电动化方面略显保守之外,大众、奥迪、奔驰都有非常激进的电动化目标,比如奥迪计划到2025年向全球推出20款纯电车型,5年后要将电动车年产量提高到80万辆,销量占到其全部汽车销量的40%;大众计划到2030年在欧洲销售的汽车中,有70%以上实现完全电动化,在美国和中国的电动车销售比重要超过50%。
从目前的节奏看,这些“磕”了近百年内燃机的老科勒,在电动化浪潮中似乎还是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懵懂状态。他们需要面对的命题是:燃油时代的品牌价值还会不会在电动时代延续?在互联网时代的汽车消费生态已经发生变革的情况下,产品+营销+服务的系统方案想好了没有?……眼下看,“大众们”无论是赶超特斯拉还是中国品牌难度都不算小,也许大众们还没老,但特斯拉们真的是非常非常年轻……(文/汽车之家 王静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