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是我区对自身独特生态优势、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不断认识、提升和践行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我区高举“绿色指挥棒”,守护“绿色责任田”,一系列治山理水行动铿锵有力。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区完成营造林作业面积1235.6万亩,种草面积3070.68万亩,停伐木材产量达到151.2万立方米。
浩浩乎山川如画,荡荡乎江河倾心。一幅天蓝水碧、地绿人宜的新画卷正在北疆大地舒展。
运笔出锋 落子山水之间
驱车穿过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沿着乌拉山脚下的水泥路疾驰,远远就看到一块黄褐色的巨石,上面用红色的楷书刻着“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此地前邻乌梁素海、背靠乌拉山。目前,正在实施乌拉山南北麓林业生态修复项目。该项目实施林业生态修复面积3.3万亩,共涉及2个乡镇苏木8个嘎查,这只是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一小部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总投资56.74亿元,包括乌梁素海流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治理、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大类、17大项、38个子项的系统综合治理工程,覆盖乌梁素海全流域。
如此下大力气修复乌梁素海流域的生态环境是否划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又该如何取舍?
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冷静而深刻的思考后,自治区党委、政府运笔出锋——
“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责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要科学分析研判,找准功能定位,厘清攻坚方向,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全流域治理,做到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久久为功。”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
……
一子落下,激发无限潜能。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内蒙古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同时加快培育和做大绿色产业,替代传统发展方式。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在有序铺开。
挥毫泼墨 铺就最美底色
大雪过后,艾不盖河的两岸银花绽放,与不远处的女儿山相映成趣。
“退耕还草后,我家的60多亩地每年能有不少补贴。这还不算,苜蓿每亩地每年能收入五六百块,这可是过去种地收入的两三倍……”包头市达茂旗乌克忽洞镇腮忽洞村村民王永福说起退耕还草给他家带来的变化,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退耕还草前,王永福一家靠种植马铃薯维持生计。由于这里坡地贫瘠、干旱少雨,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收不了多少粮食。遇上雨水多的年份,没有植被挡拦的耕地被洪水冲刷得沟沟壑壑。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后,王永福家里的耕地少了,收入却增加了,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绿色,既是内蒙古大地的美丽容颜,又是它的精神内核。不只是达茂旗,守护绿色已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
呼和浩特市举全市之力,把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将曾经满目疮痍的大青山前坡,建成“绿树掩映、曲径通幽、自然和谐”的首府后花园。
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三分之一已经披上了绿装,每年降雨量约310毫米,沙尘天气减少95%……作为目前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这组数字被世人称奇。
一块块数吨重的石头被清理干净,“撕”开的矿山也被渐渐回填,常年带着“灰帽子”的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大六号镇西湾村彻底改头换面……
一番刮骨断腕,唤回绿水青山。截至目前,我区森林面积达3.92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4%,湿地面积保持在9000万亩以上。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从砍树卖钱到养林护绿、从生态伤疤到秀美青山,一个个回天壮举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增绿添金 撬动美丽经济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是该县最偏远的乡村。最近,却因为沙棘出了名。
在北堡乡老牛坡村的沙棘收购点上,记者见到了村民郭润虎,他和妻子陈四梅一起开着三轮车来了,车上满载着刚刚采下的沙棘枝,枝上挂着密密麻麻的沙棘果。
过去,郭润虎与妻子守着大山,依靠种玉米、莜麦等杂粮过活,30多亩地的年收入仅有4000多元。这两年,渐渐有人进山收购沙棘,村里人才知道,这些不起眼的野果很值钱。
尤其2019年,“蚂蚁森林”在村里设了固定回收点后,品相好的沙棘枝能卖到5毛至7毛每斤,而纯果最高可以卖到3元每斤的高价。
“我一个多月光采摘沙棘果就挣了3万块钱,这是我这辈子挣过的最大的一笔钱了!”郭润虎激动地说。
老牛坡村的老百姓,只要买一把大剪刀,就可以上山采沙棘。在冬季农闲时节,上山采沙棘的村民,1个月平均增收近2万元。
增绿,更要添金。只有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才能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同频共振。放眼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草原和森林铺展绿色,沙漠绿洲“生金长银”,美丽经济竞艳绽放——
“自从林区不让采伐后,生态环境得到保护,阿尔山也出名了。街上的旅游车一辆接一辆,开小旅馆的、卖煎饼的都挣了钱,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阿尔山市林海街林区老工人郭永财大爷喜滋滋地说。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布拉格嘎查牧民乌云达赖家经营的牧家乐,是成吉思汗陵景区几十家牧家乐中唯一被自治区旅游局认定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他家有6座蒙古包,在旺季里,游客常常一“包”难求,收入很是可观。
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通过发展林果产业,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昔日不起眼的“小野果”正成为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全村人均收入达15000元以上。
……
以生态理念谋篇布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渐成“标配”。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创造着实实在在的“绿色GDP”。在绿水青山间探寻发展“最大公约数”,内蒙古,蹄疾步稳!(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