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担负着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的重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自治区党委政府衷心拥护、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准确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意图、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自治区按照中央部署,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的农村牧区工作领导体制,结合实际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五个振兴”实施方案、实施乡村振兴考核办法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全区上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产业兴旺方面

农牧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867万亩,占基本农田的40%以上。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到2755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4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农牧业绿色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农药化肥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98%、地膜回收率达到72%,分别较2017年提高2.5、6.3和12个百分点。农畜水产品总体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7%以上。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2019年实现粮食总产量730.6亿斤,肉类总产量260万吨。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总产量达到1600多万吨,居全国前列。内蒙古每年净调出粮食2000多万吨,具备每年稳定向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是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实力显著增强。乳业、玉米2个产业产值超千亿元,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等9个产业产值超百亿元。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4%。“蒙字号”品牌和天赋河套等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施嘎查村集体经济“清零达标”专项行动,2018年底全部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扶持1674个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贫困嘎查村发展集体经济;对中央扶持的497个重点嘎查村落实配套资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模。

二、生态宜居方面

全区森林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好转,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22.1%,较第八次清查结果提高1.07个百分点;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4%,较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荒漠化沙化防治成效明显。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与第四次监测结果比,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河湖长制全面落实,按照“一河(湖)一策”推进河湖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完成超采量压减任务的80%以上。把“一湖两海”综合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呼伦湖、乌梁素海水面面积和水量恢复到合理区间,岱海退灌还水和生态补水取得积极成效。全区湿地面积保持在9000万亩以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苏木乡镇硬化路应通尽通,村村通水泥路全部实现,累计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30.4万户,街巷硬化里程近12万公里。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牧区卫生厕所76.3万户,8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57个旗县梯次推进污水治理,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7.5%,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乡风文明方面

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讲堂”“草原学习轻骑兵”等阵地和队伍作用,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乡村百姓家”。充分运用各类载体和文化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广泛评选各类先进典型,用“活的价值观”凝聚乡村道德力量。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推农牧民素质提升。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12个旗县纳入国家级试点。各地围绕“一学”“两建”“三带”“五改”“五提升”设计开展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组织好面向基层的“十进村”和嘎查村自办的“十个一”等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团结超市”建设,改陈规、除陋习、树新风成为农村牧区最强音。坚持以文化惠民工程引领农村牧区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苏木乡镇文化站和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电网络入户、“鸿雁图书悦读”等工程建设,建好管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广泛开展群众大合唱、农牧民文艺汇演等活动,鼓励群众自办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四、治理有效方面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嘎查村党组织带头人,“两委”班子成员素质结构得到优化,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提高到40%,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26.6%;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嘎查村党组织整顿,实施万名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选派9306名第一书记扎根农村牧区建功立业。深化村民自治、提升德治水平。嘎查村“四议两公开”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常态化,60%以上旗县建立了民主协商目录制度,尽可能让农牧民“说事、议事、主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加强自我教育管理,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建设法治、平安乡村。全部嘎查村制定修订了村规民约,苏木乡镇、嘎查村人民调解组织和嘎查村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推广草原“110”等群防群治经验做法,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五、生活富裕方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持续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农牧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8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03元,2019年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举全区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区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万人下降至2019年底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7%下降到0.11%。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自来水普及率达77%,电网供电可靠率在99.8%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6平方米。农牧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30.1辆,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5%。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实现均等化,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低保兜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农牧民幸福生活的网底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发布会期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电影局局长乌恩奇,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高世勤,自治区人社厅副厅长林丛虎,自治区农牧厅副巡视员王雨锋,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马金河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在推进农村牧区文化振兴过程中,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推进了哪些工作?主要创新点有哪些?

乌恩奇:重点抓了六项基本性工作。一是加强“学习讲堂”“草原学习轻骑兵”等阵地和队伍建设,编写适合农牧民的通俗讲义,完善“学习强国”平台到村工作体系,建好用好农牧民微信矩阵,录制推送理论政策蒙汉双语音频。二是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区苏木乡镇文化站、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分别达到1093个和12522个,积极实施广电网络入户、“鸿雁图书悦读”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提高文化供给质量。四是围绕重大主题,广泛开展了群众大合唱、农牧民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等。五是广泛开展“我脱贫、我光荣,我奋斗、我幸福”主题教育,组织好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十进村”活动。六是深化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截至2019年底,全区旗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比例达到58%,同比增长4.4%。组织开展“十星家庭”“守望相助好家园”文明村屯评选。

同时,创新两项大事。一是自我加压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目前我区有12个旗县纳入国家试点,加上自治区28个试点,全区试点旗县达到40个。在一年试点期间,我们健全组织架构,完善打通机制,推动中心实体化建设,围绕群众需求累计开展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2.19万场次,受益群众近112万人次,进一步畅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创新开展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我区是全国首个以省级为单位开展农牧民素质提升的地方。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1000个以上的示范嘎查村。立足各地实际和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婚丧陋习、高价彩礼、不孝敬老人、饮食高油高盐、农村演出市场庸俗低俗等问题。

记者:在推动生态振兴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高世勤:生态振兴主要包括生态建设和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两项内容。

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中央资金417亿元,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退化林修复、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落实国家草原补奖政策。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增加经济林果木种植。以河套平原和西辽河平原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主,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推动人工种草,建设优质饲草基地,促进地区畜牧业结构优化、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公路、城镇、村屯、厂矿园区、黄河两岸、大青山南坡等重点区域绿化。持续加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和湿地的恢复能力,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两年来,全区累计完成营造林2657万亩、种草6726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894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67.5万亩。

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全区累计实施农村牧区户用卫生厕所76.27万户,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22%以上。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聚焦垃圾堆放点清理整治,引进环卫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全区83.48%的行政村(嘎查)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达到干净整洁标准;61.3%的行政村(嘎查)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全区已累计完成1397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在村庄清洁和绿化方面,组织开展了四场清洁行动,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05.5万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牧业生产废弃物933.9万吨。83.48%的行政村达到基本干净整洁要求,全区村庄绿化率达到26.4%。

记者:自治区采取哪些举措破解人才匮乏问题?

林丛虎:主要从几个方面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牧区本土人才的培养培育。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农村牧区电商人才培养工程,广泛开展农牧民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着力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组织开展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将返乡创业农牧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纳入自治区“以奖代补”资金扶持范围,助推返乡农牧民成功创业。

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向农村牧区、基层一线流动。围绕农村牧区急需业务领域,实施农技推广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到2020年底,培养2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1.6万名农技推广实干人才,选拔200名领军人才、500名精英人才。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免费培养的本科医学生毕业后,全部纳入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免费培养高职专科医学生毕业后,重点补充到贫困、边境、三少民族地区村嘎查卫生室,以及艰苦边远地区乡镇苏木卫生院。

三是健全完善人才相关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在旗县、乡镇苏木、村嘎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侧重考察工作实绩,不作论文、外语、计算机和科研成果要求,并适当放宽工作年限、学历等限制。实行基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破格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政策,比如在旗县(市、区)工作满30年,及在苏木乡镇工作满20年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参加高一级职称评审,在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后,按照“评聘一致”原则,不受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数额限制聘用到相应岗位,兑现相应待遇。

记者:请问我区在推进产业振兴方面,是如何推进绿色农牧业发展,不断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的?

王雨锋:第一,树立新发展理念,确保农畜产品供给。以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为重点,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业控肥、控药、控水、控膜的“四控行动”,以有机肥还田为主推模式,在57个旗县整建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农牧业清洁生产,农牧业发展质量稳中向好,农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2019年,全区粮食增产20亿斤,达到730.6亿斤;肉类总产预计达到260万吨,牛羊肉、牛奶产量居全国首位;全区“三品”产量1600多万吨,有机产品生产规模和产量居全国前列。具备年调出2000万吨粮食、150万吨肉类、500万吨牛奶的能力,成为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

第二,强化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依托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两大天然草原的生态优势和地处“冷凉经济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自然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农牧业产业向优势区集中,建设玉米、马铃薯、奶牛、肉牛、肉羊等16个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积极培育奶业和玉米2个千亿级,肉羊、肉牛、羊绒、马铃薯、小麦、向日葵、杂粮杂豆、蔬菜、饲草9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细化实化年度任务和工作举措,连续两年制定实施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10大行动,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地。

第三,坚持量水而行,强化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一方面,实施农田退灌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坚决把农牧交错带、国有林区已垦林地和主体草原区不适宜耕作的耕地退下来;另一方面,大力实施高效节水农业,在东部产粮区推广以浅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技术,力争做到采补平衡,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在西部黄灌区开展渠道防渗硬化工程,解决地表水浪费问题,并同步实现水、田、林、电、路、渠、技“七配套”,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通辽市为例,通过集中连片、整市推进,建成以浅埋滴灌为主的高标准农田518万亩,年节水5亿立方米、增粮9亿斤,实现了节水又增粮。

记者:推动组织振兴服务乡村振兴方面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马金河:突出抓了“四个推动”:一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中更加有力。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嘎查村党组织,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累计排查出软弱涣散嘎查村党组织1405个,占全区嘎查村总数的12.69%,现已全部实现整顿提升。二是推动嘎查村党组织带头人在乡村振兴中更加有力。2018年以来招录的1369名选调生全部下沉到基层一线和嘎查村任职锻炼,高中以上学历嘎查村党组织书记7837名,占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总数的71%;537名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被选派为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全区嘎查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为40%,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比例为26.63%。全区11071名在岗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实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共选派9306名党员干部到嘎查村任第一书记。三是推动农村牧区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在乡村振兴中更加有力。2018年以来,对全区万名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1遍。通过自治区示范培训、盟市重点培训和旗县普遍轮训的方式,累计对38000名苏木乡镇干部、25403名贫困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5612名驻贫困嘎查村第一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四是推动嘎查村级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在乡村振兴中更加有力。全面落实农村牧区基层基础保障经费,其中村办公经费提高到8万元,按照每名党员每年300元标准落实党组织活动专项经费,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达到2.3万元以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