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河南村,以前的旱厕让村民赵计娥记忆犹新,“那是我们村的历史了。现在,家家都安上了水冲厕所,脚一踩,水一冲,干净又卫生。这不,今年过年赶上疫情,儿子一家从城里回来住了一个多月,没半点不习惯。”
走在河南村,一股清新质朴的文明气息扑面而来:村里的道路街巷干净了,村民文化生活丰富了,思想素质高了,乡风更加文明了……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深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呼和浩特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注重落细落小落实,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皇甫文登告诉记者。
呼和浩特市建设文明乡村,既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
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行行优美的书法,呼和浩特市将民风民俗、道德准则、科学知识、文明乡风,通过5000余处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墙头文化”传递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这些色彩鲜艳、形象鲜活、图文并茂的“文明礼仪墙”“道德教育墙”“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模范宣传墙”,成为搞活农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的好载体。
过去,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屡禁不绝。现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了村里的“新规矩”。呼和浩特市通过一手抓管理约束、一手抓服务引导,积极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陋习、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培育优良家风,乡风文明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越来越少。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修订完善村规民约790条,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共900余个。“文明农民”“好邻居”“好婆媳”“最美青城人暨道德模范”“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了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强化榜样引领,全市共涌现出各级各类先进典型1200余人中,有近400名来自村镇。
春光明媚,走进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一幅清新美丽的文明新村画卷尽收眼底。
“作为全国文明村,我们把文明村镇创建与乡风文明提升行动结合起来,统筹推进。”赛罕区金河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艺峰介绍说,各村在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中,充分利用“三会一课”载体,全面加强党的政策理论学习宣传教育,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党建引领的带动体系。同时,开展脱贫攻坚专题宣讲、志智双扶巡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激发农民内生发展动力。
目前,呼和浩特市涌现出全国文明村镇8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71个、市级文明村镇188个,全市县以上文明村镇比例达到60%以上。全市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46个,土左旗被列入国家级试点,赛罕区、新城区、玉泉区被列入自治区级试点。
2019年,呼和浩特市以“一学、两建、三带、五改、五提升”为重点,实施了新时代农民素质提升工作,广泛开展文化文艺、帮扶助困、理论宣传等“十进村”活动,扎实提高新时代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目前,全市建设市级示范村100个。
“如今,呼和浩特市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传递了道德的力量,也温暖了广大村民。”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调研员霍劲松介绍说,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坚持打造“文明首府·志愿青城”品牌,动员城乡志愿者携手共建,动员市区200余个志愿组织赴农村开展理论宣传、扶危济困、应急救援、文化惠民、文明守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农村建立了730支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达到5万余人。
这里可以看书、可以健身、可以打牌、可以排练节目……走进赛罕区敕勒川街道前三富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各种休闲娱乐文化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为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最被村民认可。”前三富村村委会主任石志红说。
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呼和浩特市,文化惠民工程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目前,呼和浩特市63个乡镇已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达标率为100%。全市953个村已全部建成集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乡镇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数字文化设施,具备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固定上网终端、手机等多种方式使用数字服务产品。
如今,“文明之花”绽放在首府呼和浩特的乡村大地,广大农村群众有了满满的收获感。乡风文明成为呼和浩特新农村建设的主基调,一幅乡风文明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记者郑学良刘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