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祥和家园居民张先生向本报反映,其所在小区没有验收就交房,导致隐患重重:配套设施不完善,高压线外露,多座楼房地基下沉,车辆堵塞消防通道、楼道内消防设施成摆设……业主住得提心吊胆。
消防设施成摆设
3月20日,记者来到了祥和家园小区。张先生带领记者在小区院里走了一圈。记者看到,小区主环路两边停满了私家车,多处地方只能勉强通过一辆小轿车。有的单元门口和绿化带中也停放了私家车。有的下水井高出地面达七八公分,有的没有井盖,上面只覆盖了一块破烂的木板。多处路面损坏,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楼房单元之间的多个公共空间堆满纸箱、泡沫板等易燃物品。多处楼房地基有不同程度下沉,8号楼三单元地基下沉约40公分。
小区外墙上悬挂的一块标牌显示,该小区是前巧报天凯苑一期祥和家园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时间为2011年8月30日,完工时间为2015年7月5日。建设单位是内蒙古筠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是内蒙古包头兴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南天建设有限公司、包头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海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程质量监督单位是呼和浩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记者沿路转了一圈看到,小区内没有施划停车线,也没有任何消防通道警示标志。
张先生告诉记者,该小区是前巧报回迁安置房,2016年村民们陆续入住,原以为住上楼房后会过上舒心的日子,没想到入住后不断遭遇烦心事儿。小区内监控设施形同虚设,多数路灯不亮,楼道内电动车、自行车随便停放。业主石先生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小区仍然用的是临时电,楼道内的消防栓一直没水,长期处于“瘫痪”状态。如果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业主李先生告诉记者,新建的小区就像一个烂尾楼,墙体裂缝,外围损坏,瓷砖脱落,有的电梯一度损坏不能运行。
向多个部门反映未解决
对于小区存在的问题,业主们抱怨物业不作为,他们曾经把问题向消防部门、居委会、街道办等部门反映,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记者随后就居民反映的问题采访了呼和浩特新希望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祥和家园项目经理李梅。她告诉记者,该公司于2018年12月接手小区物管工作,由于之前的物业公司未与该公司移交工作,小区遗留问题很多。小区没有交工验收,地上地下的消防设施没有完善,地下车库无法启用,只能允许业主将车辆停放在小区院内。就小区楼道内电动车随便停放造成的安全隐患,李梅表示物业只有提醒权,业主不配合,物业也没办法。物业曾将消防隐患向社区、城管、安监办等部门反映过,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据了解,该小区是24层的建筑,目前入住业主有1800多户。赛罕区巧报镇前巧报社区居委会负责信访安全的副主任曹永亮向记者证实,该小区确实没有经过消防验收就交了房子,存在相当大的消防安全隐患。他告诉记者,小区脏乱差,业主随意倾倒垃圾,车辆随意停放,消防管道里没水,变压器没有保护开关,长期超负荷运行,多部电梯“带病运行”……如果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进不来。对此,他也向相关领导反映过这些问题,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赛罕区巧报镇前巧报社区居委会主任云全维也向记者证实,业主们反映的消防安全隐患确实存在。居委会曾就小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向上级部门多次反映,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遗留问题需要齐抓共管
小区安全隐患重重,物业、居委会层层反映问题却得不到解决,哪些单位负有监管责任?
3月23日上午,记者就了解到的祥和家园安全隐患问题,拨打火灾隐患投诉举报电话96119进行了实名举报。工作人员将情况记录后告诉记者,电梯安全问题由安监部门负责,消防验收手续办理由住建部门负责,至于记者反映的消防通道不畅、消防管道没水等问题,监管人员将在3个工作日内前往实地核查,5个工作日内向记者回复核查和处理情况。
3月24日上午,记者带着上述问题来到赛罕区住建局。该局城乡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马占平告诉记者,2019年7月,赛罕区消防大队将消防验收职能移交到赛罕区住建局。该局接手后受理权限只针对在建工程的消防验收。2020年2月20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了《关于妥善解决全区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历史遗留项目问题的通知》。依据该《通知》精神,赛罕区住建局只受理主动上门补办消防验收手续的遗留项目,对于没有办理消防验收手续的遗留项目没有日常监管职责。
记者从《通知》上看到,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由厅本级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历史遗留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备案工作;其余历史遗留项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项目所在地盟市、旗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备案工作。《通知》明确,受理项目范围是2019年6月30日以前由原消防部门受理但未通过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合格的项目以及建设单位尚未申请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的项目。
3月25日,赛罕区消防大队给记者回复,称祥和家园消防隐患确实存在。由于小区使用的是临时电,导致消防设施无法启用,希望政府牵头协调供电、住建、质检、公安等相关企业和职能部门共同解决小区安全隐患问题。(记者 王利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