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记者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的中泰现代农业园区温室大棚里,见到了原巴彦淖尔市工商局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李选铭,他退休后到农村种植蔬菜大棚已有3年。“今年是最难的一年,我一正月没回家,就吃住在大棚,现在抗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的西红柿也成熟了”。李选铭开心地说。正月初一,他就从城里来到大棚,那时抗疫阻击战刚刚开始。为了不影响生产,自那时起他就备足粮草、一人住在大棚的耳房里,没再回家。生活的孤单和居住条件的简陋,对他来讲并不是什么难事,最为困难的是疫情期间雇不上工人。而今年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是,要么放弃种植,把西红柿苗全部荒掉,赔钱图清闲;要么自己一个人亲自劳动,忍受苦累,坚持培育,获得收成。对于60多岁的李选铭来讲,这确实是一次很为难的选择。本来他退休后到农村种大棚蔬菜,是为了清闲和情趣,同时是想给农民朋友趟一条致富的路,“不信东风唤不回”,经过再三思量,他还是不舍得把已经种到地里的柿子苗荒废掉。
“大棚种植虽不能说比大田劳动强度大多少,但是它耗费的时间是相当长的,牵扯的精力很大”,他说,自己穿上劳动服,独自一人,在占地一亩二的大棚内,搭架起八九十行空中横拉挂藤铁丝。大棚内的每一棵柿苗都要定时轮番打掐五六遍,打掐一圈就得三四天。“干农业,没有8小时工作制,不亲身体验,没法理解汗水铸就的真正含义”。回忆退休后种大棚以来一路走过的历程,他说,有苦有乐,学到了不少知识,体会了许多基层的实情。2018年,首战告捷,略有盈余;2019年,受到病虫害侵袭,产量不高,效益不济。附近有的种植户因亏损而弃棚而去。而他认为前2年总结了经验,坚持下去,今年会是个收获年。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李选铭总结出巴彦淖尔市大棚种植效益的因素有三:一、大棚基础设施水平不高,像我们种植的这种区域统建大棚,先前建设时期就没有做好保温性能保障,所以在投入使用后,棚内室温无法恒定,这是提高产量、质量、效益的最大障碍,今后应在棚室建设、改造中提高保温性能;二、种植技术有待提高,河套地区比起山东寿光从产前、中、后服务都有差距,今后政府、农业组织应在社会服务功能上下工夫;三、在区域化种植、规模种植上仍有差距,每家每户都是以当地市场销售为目标种植,生产无量,产出时间不稳定,所以与高端市场对接的难度大,今后应该有专业协会统一规划、标准化种植,疏通高端市场的购销渠道。尽管困难重重,李选铭还是信心很足。他说,通过3年的学习,离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只要调整好心态,开动脑筋,在“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道路上,一定会斩获成功。近日疫情风险降低了,自家姑娘来帮忙。在做好棚内疫情防控保障的前提下,创新销售方法,往年多是城市居民现场旅游体验式采摘销售,今年以“前店后基地”的方法,为市民订单发货、入店取货或送货上门。生产和销售正常了,4月2日,他回了一趟家,提着一袋鲜美的西红柿和几袋新鲜蔬菜,告诉老伴,“我也抗疫成功,胜利凯旋”!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梁海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