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的日子,记者来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红旗村村民邬先女家,还未进门就听到缝纫机的哒哒声。进去一看,邬先女正娴熟地为帽子锁边呢。床上已经整整齐齐地码放了一摞已完工的各色帽子。
43岁的邬先女称得上村里第一巧手,从小就喜欢摆弄针线、缝些小物件。每到农忙时,她看到在地里劳作的人们风吹日晒,汗流浃背,脸庞晒得黢黑,邬先女灵机一动,从去年农闲时开始试着做帽子。
精细的做工、优质的面料,邬先女制作的帽子一上市,就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你看这个多功能遮阳防晒帽,帽檐宽,两边有披肩,可以防晒防尘防蚊虫,特别适合人们放羊或地里劳动戴。”邬先女说,“做帽子很快的,我一天可以做六七顶。去年一年就卖出去600多顶,收入1万多块钱,既补贴了家用,又不耽搁地里农活,还能照顾两个孩子。”邬先女说。
去年冬天开始,邬先女又正式触“网”,线上快手直播,线下快递邮寄。从此,邬先女的帽子生意从家门口做到了内蒙古各个盟市,甚至远销河南等地区。
像邬先女一样从事手工制作的还有同村的赵存兰。这几天,她正在自己的手工作坊和闺女一起忙碌着。从正月开始,她自己花6000元购进了锁边机、上线机等5台机器,开始制作各种儿童工艺鞋和人们劳作时穿的防尘高筒鞋以及生活中穿着的松紧口鞋等。
“虎头鞋最贵,也最费时间。它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寓意驱邪保平安。制作费时,我三天才能做一双,一双可以卖到100多元。”赵存兰说。
赵存兰做的布鞋主要批发到门市或快递给旗内各个苏木镇农户。一个正月,她就卖出去100多双布鞋,收入4000元左右。
其实在乌拉特中旗,很多农村牧区的妇女都会做布鞋、鞋垫、剪纸、刺绣等,特别是蒙古族妇女制作的民族服装、银饰品特别受欢迎。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许多民间手工艺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彩。乌拉特中旗针对农村牧区留守妇女劳动力大量闲置的实际,把发展新型家庭手工业作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全力推进家庭手工业发展壮大。
为了更好地组织、引导当地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乌拉特中旗以妇女就业创业为抓手,采取菜单式定制方式,以全旗98个“妇女之家”为阵地,相继举办以手工艺编织培训、民族服饰制作培训、民族手工艺培训、奶食加工及蒙餐培训、面点西点培训、手工穿珠培训为主的技能培训班35期,培训妇女1000余名。连续两年举办全旗民族服饰和旗袍展示大赛,吸引全旗各阶层各行业500余名妇女积极参与,展出包括民族服饰、旗袍服饰等不同类型服饰30多种,串珠头饰、礼帽、发带等艺术作品100余件,在全旗形成了浓厚的妇女创业就业氛围。同时,该旗还先后组团参加各种小商品博览会、妇女创业就业展、民族服饰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旗从事家庭手工业人员有500多名,其中妇女400多名,有手工业加工点100多个,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慧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