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日道卜嘎查万亩稻田里,游客体验网红游戏项目
中旗百利舸扶贫产业园区肉牛育肥基地
中旗非遗项目体验区热闹非凡
郁郁葱葱的紫花苜蓿
巴彦敖包旅游度假村七彩滑道
旅游度假村花海
6月的科右中旗,草木葱茏,生机无限,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歌悠扬,有“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图景,也有“枫林碧水草色青”的壮美景象。近年来,科右中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竞争力,探索出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盐碱地里飘出稻花香
5月26日,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吹响了稻田插秧的号角。随着插秧机的运转,一盘盘绿油油的秧苗整整齐齐地插在水田里,为水田披上一袭绿色的新装。
双榆树嘎查农民张春花高兴地说:“根本没敢想这片盐碱地还能连年丰收!盐碱地里飘出了稻花香,撂荒地成了聚宝盆。”
“四年来,盐碱地水稻发展稳定,曾经绝产的盐碱地变成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块宝地。在为农牧民带来收益的同时,还为生态修复开创了新模式,群众在绿水青山间生产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双榆树嘎查驻村第一书记韩军说。下一步,嘎查计划带动百姓发展水稻种植1万亩,由嘎查提供技术和设备,实现绿富同兴。
巴彦淖尔苏木是中旗“南三苏木”(好腰苏木镇、巴彦茫哈苏木、巴彦淖尔苏木)之一。过去,由于生态破坏、土地退化、盐碱泛滥,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近年来,科右中旗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开发和积累盐碱地改良技术,探索盐碱地改良与脱贫攻坚共赢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中旗农产品品牌,逐步实现盐碱地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及修复与农民增产增收协同发展。
“种啥啥不行”的盐碱地,曾经是当地农民的“心头之痛”。近年来,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试验基地积极引进耐盐碱植物种类,筛选不同的品种,配套栽培技术,采用边试验、示范,边推广的路线,辐射带动耐盐碱产业发展。
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杨忠说:“这里原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从2019年3月开始,我们主要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资源鉴定,进行引种观察、品种筛选、品种扩繁及肥料试验、改良剂试验等,为打造耐盐碱水稻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三年后,盐碱地改良后的土质将适合旱地作物耕种。”
探索草原增绿、百姓增收的发展之路
初夏时节,在去往中旗好腰苏木镇呼热嘎查的路上,眼望争相绽放的柠条花和在无垠绿茵草地上点缀的无数朵烂漫黄花。如果不是同行的人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沙化的盐碱草原。
让草原复绿,让农牧民增收。近年来,中旗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划区轮牧、封山禁牧等系列“禁牧”措施,推进舍饲养殖、饲草种植加工,实行“草配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之路,使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3%。
禁牧之下,如何探索出一条让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发展之路?中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扭住做大“牛文章”的战略定位,探寻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中旗以百利舸扶贫产业园区为发展基地,引进山东阳信鸿安集团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内蒙古侩牛犊牛物联网服务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20多个嘎查集体经济组织,搭建起肉牛“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眼下,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成片的紫花苜蓿泛着绿意,让荒山披上绿衣。为满足养牛业快速增长的饲草需求,额木庭高勒苏木结合养牛业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饲草配套、种养结合”有力破解了保护生态与发展畜牧业之间的矛盾,在禁牧的同时,实现着农牧民收入增长,蓄势演绎着为贫瘠土地“增绿”、为百姓“添金”的蝶变。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站在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山坡上,举目远望,蓝天、白云、青山、果林连成一片,一碧万顷,景色秀美壮观。
六七年前,这里的一道道山梁、一面面山坡、一条条山沟光秃秃的,如今变得郁郁葱葱,像是披上了厚厚的绿装。“这就是我们生态绿化的成果,这些兼具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果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布拉格台嘎查嘎查达陈国发自豪地说。
“如今的生态环境一年上一个台阶,也带动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布拉格台嘎查贫困户张风宝感叹,“现在我们在嘎查的果林务工,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打工不仅收入高,而且可以照顾家。”
走进中旗义和塔拉林场果树经济林基地,原本撂荒多年的1000多亩土地上,苹果、李子、沙果等十余种果树层叠搭配、长势喜人。“今年果树进入盛果期,年内我们要建设一处冷库,将果实采摘后放入冷库冷冻,进行反季节销售。下一步计划打造生态采摘园,发展观光旅游,发挥林果业绿色银行的作用。”义和塔拉林场党总支书记董爱军说。林场还将2020年实施的9470亩退耕还林项目全部栽种生态林木,厚植生态底色。
在巴彦淖尔苏木欧李种植基地,3680亩欧李碧波荡漾。从毫无生机的沙地,到丰收在望的“绿洲”,8年匠心,这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欧李根植于沙地,气候越恶劣,它就扎根越深。它的根冠比是9:1,根部盘结在一起,就像蜘蛛网一样密实,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可以改良土壤。”内蒙古金格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萌说。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就地转移就业”和“基地+农牧民”的运营模式,使欧李产业筑起了保护农田的“绿色屏障”,更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农旅融合带来好“钱景”
远离城市的喧嚣,踏上乡村的土壤。如今的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不仅是一幅“自然山水画”,而且是一张“人文山水图”。七彩滑道、高空滑草、骑马、射箭、漂流、采摘、垂钓等娱乐项目,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享受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北斗七星敖包”见证着东胡以来民族的演变和融合发展,积淀着丰厚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馆保留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留住了“乡愁”。巴彦敖包嘎查每年吸引游客15万人左右,可以带来3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在中旗非遗项目体验区巴图查干特色奶产品生产车间,浓郁的奶茶香味儿扑鼻而来,热情好客的车间负责人将熬制好的奶茶分给大家。“我们在蒙古包提供正宗的蒙餐,还现场制作奶食品,游客们可感兴趣了!”巴图查干奶制品基地创始人花拉高兴地说。访牧户、喝奶茶、品奶食、看蒙古族阿妈下棋,游客在这里深度体验非遗项目。既发扬蒙古族饮食文化,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本以为乡村游多半是看看自然风景,没想到娱乐休闲项目、新型体验活动也不少,让人眼前一亮,都舍不得走了。”在巴彦呼舒镇生活的文龙,带着孩子在哈日道卜嘎查万亩稻田里边走边拍照留念,还体验了网红绳索桥。“以前总爱去大城市凑热闹,现在发现家门口也可以体验这些网红项目,真不错!”
优质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能有力拉动消费升级、助力经济发展。近年来,科右中旗积极发展稻田养殖、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认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挖掘农业的旅游功能,发挥第一产业“接二产连三产”的作用。巴彦呼舒镇哈日道卜嘎查、杜尔基镇双金嘎查、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等努力打造“旅游+农业+扶贫”新模式,实现从“种水稻”到“种风景”的转变。
不断升温的旅游业,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带来好“钱景”。农牧民办起家庭宾馆、农家乐,有的还持股分红。在巴彦敖包旅游度假村忙碌着的白先胜说:“之前生活特别困难,现在我通过入股旅游度假村,五口人一年分红1万多。我在这里打工,每年还能赚不少钱。”
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科右中旗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红利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美丽画卷越铺越广,金山银山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