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弘扬蒙古马精神 身边的榜样】哈斯格日乐: 飞针走线传技艺 脱贫路上挑大梁

5月7日,走进艾罕民族服饰店,一排做工精美的民族服饰映入眼帘,几名缝纫工人正在专心致志地飞针走线,店主哈斯格日乐在桌案旁给学员们讲解、演示裁剪技巧。

51岁的哈斯格日乐是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远近闻名的鄂温克族服饰匠人,是当地特色产业精准脱贫示范户,她经营的服饰店2019年被评定为呼伦贝尔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和“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扶贫政策让我重拾手艺,还了很多外债,也帮了不少人。”谈起脱贫之路,哈斯格日乐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不服输的性格和国家扶贫好政策不但让她自己脱了贫,还带动56个贫困户脱贫致富。

5年前,哈斯格日乐还是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10岁起,哈斯格日乐就跟着母亲学做衣,母亲打版,她裁剪;母亲缝衣,她穿针。心灵手巧的哈斯格日乐初中毕业后到天津一所职业学院学习服装设计和制作技艺。一年半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熟练掌握了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民族服装制作这门手艺伴随着她30多年,一直在几十平方米的租住房里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制,没有机器设备,做件袍服需要3到4天,月收入不到2000元,勉强维持着一个单身母亲独自抚养女儿的日常开销。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哈斯格日乐突发脑梗,随后又突发心梗并出现肾衰竭。命运多舛,祸不单行,正值壮年的哥哥又在此刻得了癌症。哈斯格日乐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还欠了不少外债,前前后后花了70多万元,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帽子戴在了她的头上。

“要不是就业局给了我一个当培训班老师的机会,我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想起这段往事,哈斯格日乐感慨地说。2014年,鄂温克族自治旗要举办一个民族服装培训班,手艺精湛又热心肠的哈斯格日乐被选中了,从此她的命运出现了转机。“那年的培训一共办了四期,我挣了22500元,全都用来买缝纫机了,心里乐开花了!”哈斯格日乐的手艺和学识赢得学员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赶来听她讲课。

2016年,伊敏苏木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帮她申请了产业扶贫项目和资金,鼓励她继续从事民族服饰制作。她从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搬进了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园200多平方米的门店,并享有2年的免费使用权,还得到了6万余元的多项帮扶资金,哈斯格日乐用这笔帮扶款一口气购买了平缝机、锁边机、熨烫机等10多台设备,还添置了不少布料。2017年末,哈斯格日乐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自己脱了贫,她却不忘带动身边的贫困户,哈斯格日乐身兼二职,挑起了精准脱贫民族服饰技能培训班和就业扶贫车间的授课大梁。在家乡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嗄查,一间由活动室改造而成的民族服饰加工车间,便是她讲课授技、帮助牧民稳定就业的阵地。

48岁的学员娜仁其其格是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对象。“以前我只会喂牛、做家务,后来在培训班学了十多天,现在能自己剪裁和缝纫了,以后又多了一个挣钱的本事。”她欣喜地说。“这些年,哈斯格日乐教过的学员有400多人,遇到贫困户,她就不收学费还包吃包住,教会了再把订单交给他们做,带领他们一起挣钱。”鄂温克族自治旗退役军人事务局孙玉花是哈斯格日乐的一对一帮扶干部。“哈老师平时很严厉,但是教得好,爱帮助人,跟着她赚钱还多!”她的徒弟乌兰其其格来店里学习了2年,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裁剪、拼接和缝纫。

“妈妈很要强,刀子嘴,豆腐心,她帮助过的很多人都像亲人一样,经常来看望我们。”28岁的女儿阿斯汉一直是妈妈最得力的助手,说起妈妈,她一脸的骄傲。

哈斯格日乐说:“盼着她们和我一样有个一技之长,脱贫后也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服饰店现在有18个徒弟,忙的时候她们每月能挣四五千元,淡季月收入也能上千元。”她的学员中,有15人已经在独立创业,干得最好的巴音其木格一年能赚上四、五万元。如今,哈斯格日乐的店铺主要以私人定制民族服饰为主,去年来自国内外的订单有500多件,收入超过20万元。下一步,她打算再购进一批机器,开始缝制皮袍,带着大伙再多挣些钱。

【记者手记】

伟大时代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伟大事业需要榜样力量的引领。哈斯格日乐是内蒙古脱贫攻坚“志智双扶”的典型,是精准扶贫按需“配菜”、精准“滴灌”的成果。哈斯格日乐因病致贫不服输,靠苦干巧干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一技傍身寻出路,凭借手艺和学识,完成了从贫困户到培训老师、到开店当老板的人生逆袭,成为了周边贫困户的榜样。在哈斯格日乐的示范带动下,让贫困户看到变化,让坐等帮扶的贫困户思想发生改变,纷纷积极发展产业,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

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用,“造血”才有可能。(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新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