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市民张先生在呼和浩特地铁正式恢复运行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下在家门口坐地铁的便捷:拿出手机,打开青城地铁APP,将乘车二维码对准闸机扫描口,就能成功进出站。
如此方便快捷的乘坐体验,源于呼和浩特地铁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自去年年底开通运营以来,呼和浩特地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创新建设了国内首个多线路、多业务城轨云平台,被称为国内城轨云智慧地铁的典范。
乘客手机扫码即可全程无接触式进出地铁站。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莲 摄
地铁1号线安装了远程红外线体温检测仪,乘客接受安检时,体温会自动显示在监控屏幕上。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莲 摄
城轨云平台是用云计算技术为城市轨道交通提供地铁运营生产、企业管理、建设管理、运营管理以及资源管理等服务,为城市轨道交通从设计、建设、运营全环节搭建的智慧云平台,可实现信息化业务全覆盖及统一运维管理、安全管控。
呼和浩特地铁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城轨云平台承载了运营生产系统中的列车自动监视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等7个业务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OA系统、内部网站、合同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以及乘客服务管理系统中的门户网站、互联网购票子系统等,主要保证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的正常运营、运维等功能需求,预留后期建设时的接入能力,由生产中心云平台、灾备中心云平台、站段云平台三部分组成。
“城轨云项目的效益可观,可提升资源利用率50%以上,提升运营管理效率30%以上,通过主用中心、灾备中心以及车站云节点三重保障机制,提升业务服务可靠性50%以上。”早在评估阶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专家就对城轨云项目给出高度评价。
作为地铁建设的新兴城市,呼和浩特在创新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充分吸收行业内成熟的经验,又能广泛采用创新技术。
根据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方向、“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云计算、大数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呼和浩特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多线路、多业务的城轨云平台。
“云计算技术具有虚拟化、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能力以及按需分配等特点,是解决轨道交通行业传统信息化问题的一柄利器。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引入云平台,能够解决传统线路运营模式下,各线路、各业务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独立建设带来的前期一次性投资高、业务资源利用率非常低、数据共享程度低、对运维人员要求高等问题。”呼和浩特交通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日,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公司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基于云平台建设的信息化一体化系统4项软件著作权。
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朝鲁告诉记者,这4项版权成果都是基于现有云平台建设基础和领先优势,多角度完善城轨云平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相关内部管理系统。这对于具有全球首创线网级、多业务城轨云平台的呼和浩特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来说,是智慧建设“内外皆修”、融会贯通的又一阶段性进步。
信息化一体化系统建设初期,要面对“云平台+大数据”贯穿建设全过程的领先要求,呼和浩特地铁采取“投资+总包+运营”的多方合作PPP模式。
朝鲁带领团队创新性提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系统平台、统一组织实施”原则,采用数据驱动管理与流程驱动管理两者结合的方式开展建设,避免产生信息“孤岛”,打破“烟囱式”传统系统架构。
在此基础上,建立实现“业财一体化、资产可视化、三码合一化、数据标准化”的企业管理业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从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企业内部门户网站、资产管理6方面促进公司管理的信息化。除了实现跨平台的业务联动、数据交互,提升各个系统的协同处理效率外,可为后续企业信息化应用、大数据应用服务奠定基础。
未来,呼和浩特地铁将会致力于把5G、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与地铁实际需求进一步相结合,在实践中积淀智慧能量,推动地铁建设进一步迈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