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临终关怀义工
李越(左)希望更多的老人得到爱和陪伴
用专业技术呵护老人
周楠和老人轻松地聊天
在呼和浩特,有一群义工从事着一份与死亡最接近的公益事业——临终关怀。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陪伴着一位又一位素不相识的临终老人,在最后时刻,用爱和陪伴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5月11~12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专门从事重症、临终老人心灵呵护的公益组织——呼和浩特市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聆听了义工们守护生命最后一程的故事。
70后周楠:做专业的临终关怀
在呼和浩特市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一面白色墙壁上,张贴着一条醒目的标语:“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
义工周楠正在值班,她在准备线上临终关怀的课程。“最近,因为疫情原因,我们未能入户开展临终关怀,但我们的工作没有停下来,及时开展了线上临终关怀,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教授居民高效陪伴高龄、失智、高危的老人。”
年过不惑的周楠脸上挂着微笑,说话时语调柔软,神态平静,这是她做义工养成的职业习惯。
从2019年8月成为义工以来,周楠陪伴过50多位老人,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灵呵护服务。
周楠坚持做义工,源于临终关怀技术在母亲身上的应用。2019年10月,周楠的母亲离世。在母亲离世前,周楠应用自己学到的祥和注视、认真倾听、同频呼吸等临终关怀十大技术,让母亲在临终前得到了心灵陪伴,母亲走得很安详。
“临终前的老人最需要心灵的慰藉和呵护,义工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后才能提供关怀服务的。”周楠讲述起了陪伴路上的生命故事。不久前,义工们应家属请求,去陪伴一位70多岁的“植物人”老人,这位老人已经不吃不喝,家属情绪低落。周楠和其他两位义工来到老人家里,看到老人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闭着。义工们将自己的呼吸调整均匀,开始轻轻地抚触老人,呼喊着老人。周楠发现,当义工们喊着老人的名字,说“我来看您来了”“您长得好漂亮呀”等话语时,老人的眼睛有努力睁开的反应,她们相信,当下,老人感受到了关爱。
周楠说,义工们在工作中会遇到脾气暴躁、悲观厌世、不理睬等各种各样的老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所有的义工都有一个原则,就是爱与陪伴,全然地接纳老人当下的状态,和老人一起唱歌、朗诵诗歌、做手工,营造欢乐的家庭氛围,希望能为老人进行人性化的临终关怀,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95后李越:给生命最后的安详
5月12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山水宜居老年公寓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这里,一群90后和95后小伙子小姑娘们,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就是围绕在老人们身边,守护陪伴着他们。
8点50分,随着一声“交班吧”,23岁的李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走到一位老人身边,俯下身,在老人耳边轻轻说:“奶奶,冷不冷,需要添加衣服吗?今天,咱们录个抖音吧,学我这个姿势,手举在头顶,摆个兔耳朵,噘嘴,奶奶您要积极配合哦……”看着一老一小顽皮可爱的样子,房间里的其他老人也开心地笑了。
为了让老人开心快乐,这群年轻人每天想法设法拍抖音、拍视频、拍照片,老人们看着抖音和照片中的自己,乐得合不拢嘴。
“每天9点开始为老人们洗漱,测量体征,整理用品,根据每个老人的喜好安排热闹的娱乐活动,并进行心理呵护和陪伴。”李越说,他大学期间学的是护理专业,毕业后就在山水宜居老年公寓工作,2019年7月成为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义工。“工作中,一次次面对生命的结束,总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后来接触了十方缘,才知道怎样用专业技术进行陪伴,让老人在临终时放下恐惧,走向光明。”他说,临终关怀让老人们在生命最后都走得很安详。
从刚开始一个生命的离开,让他内心悲痛失声痛哭,到后来的平静和欣慰,李越的感触颇深。他回忆说,2019年12月12日,他陪伴一位肺癌晚期并伴有心衰的老人,老人抵触情绪很厉害,呼吸微弱。“我努力静心,让自己用专业的心灵呵护方式走近老人。我在他床边坐下,第一次尝试握住了老人的手,老人并没有躲闪,相反也握住了我的手,我轻轻地趴在老人耳边,告诉他不要害怕,向着光的方向走,我们在,我们一直都在,您在我们的爱中回家……这位爷爷似乎听懂了我的话,平静下来,渐渐睡着了。”李越告诉记者,老人凌晨离世,在他的陪伴下走得很安祥很平静。
李越说:“人在临终前的关怀很重要,除了减轻肉体的痛苦,还要让心灵平稳度过,生命结束时,最大的关怀就是陪伴,这是给生命最后的安详。”
越来越多的00后加入
有这样一群大学生和初高中生,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来到福利院,与这里的老人做伴,他们默默地陪伴,温和地看着老人,静静聆听老人们讲述他们过去的经历和故事。
今年29岁的宝金权是内蒙古医科大学大四学生,2018年4月成为十方缘义工,如今他已经成为三星级义工。“我们所做的,不只是为临终老人及家属送去真诚的问候,而是表达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宝金权说,临终关怀呵护服务,技术含量较大,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进行专业训练,大学生适应能力强,学得很快。每一次完成临终关怀后,大家都要进行分享交流,都觉得对老人的呵护关怀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目前,内蒙古医科大学有300多名同学在十方缘做过义工。
宝金权说,两年多的义工经历让他真正感受到,临终关怀就是生命间平等的陪伴呵护,就是生命陪伴生命。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临终关怀义工群体目前主要以大学生为主,包括内蒙古工业大学、农业大学、师范大学、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另外,一些年龄较小的义工来自呼和浩特市二中、六中、八中、北京四中等初高中学生。
临终关怀从幕后走到台前
所谓“临终关怀”,是指针对身患绝症、生命只剩几个月甚至更少时间的病人进行适当的医疗、护理和服务,让他们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呼和浩特的临终关怀服务最初由个人发起,2016年发展成为社会组织,经过4年时间,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先后已有2000多名义工参与临终关怀培训和服务。
今年65岁的陈黎明是呼和浩特较早接触临终关怀领域的人,她是呼和浩特市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理事长。“多年前,临终关怀在呼和浩特几乎是空白,我们想从事临终关怀,但找不到这样的组织。”陈黎明说,2015年,她的妹妹因难以走出母亲逝世时未能在一旁陪伴的阴影,前往北京十方缘公益组织学习、培训。妹妹成为一名义工后,认为临终关怀非常值得在呼和浩特实践和推广,于是她和妹妹及身边的好友以义工的身份,在呼和浩特开展了一年的义务陪伴老人的探索和实践,从2016年开始,正式组建呼和浩特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4年来,义工足迹遍布呼和浩特各大养老机构和社区,成立了4个十方缘陪伴服务实践基地,仅2019年就开展服务650余人次。
愿景:爱和陪伴的技术向家庭渗透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有越来越多的义工加入到临终关怀的队伍。“我们接触了很多老人,发现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很好,但经常感到孤独,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克服这种孤独。”陈黎明介绍,老人们普遍惧怕死亡,而惧怕的背后是孤独,孤独的背后是缺乏爱与陪伴。正是老人们精神上的这种需求,促使义工们坚持做临终关怀的公益事业。
“呼和浩特做临终关怀服务的依然很少,我们一直在坚持,光靠我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愿景是,把爱和陪伴的技术向家庭渗透,让更多的老人得到心灵呵护。”陈黎明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对临终关怀认识不多外,更大的盲点在于缺乏专业的学习和指导,不知道如何为家中的老人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如果有更多的人懂得祥和注视、用心倾听、抚触沟通、音乐沟通、动态沟通、三不技术、同频呼吸、经典诵读等临终关怀技术,就会让更多的老人得到生命最后一程的关怀和呵护。(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刘惠 刘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