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巴彦淖尔市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张飞介绍,该市2015年开始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9年通过考核验收;2017年2月,同时启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去年8月,自治区政府组织了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专家评审论证会,之后同意推荐并上报科技部。
2018年,国家颁布出台《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将创建不超过30家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对于巴彦淖尔这一农业大市来讲,正是大好机遇,是河套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梯。”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市辖面积6.5万平方公里。该市地处北纬40度,是国家认证的黄金农业种植带;年引黄河水50亿方,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拥有优质耕地1100万亩、天然草原7900万亩;全年日照总时数3200小时左右,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资源充足,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四季均衡出栏肉羊养殖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食用向日葵和脱水蔬菜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番茄种植与加工基地,是中国雪花粉之乡、中国肉羊(巴美)之乡、中国枸杞之乡、中国葵花之乡、中国蜜瓜之乡、中国苹果梨之乡。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
突出科技“原色”,在创建过程中,科技为先,瞄定前沿。以河套学院、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巴市分院等创新机构为主要载体,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产学研合作机构开展合作,与美国、奥地利、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联手建设4个国际合作园区。聘请由傅伯杰院士领衔的30名全国顶级专家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11个、博士(教授)科研站37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1家。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农业科技园区1个,工程中心2家,孵化器1个,众创空间3个,星创天地4个;建成自治区级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6个、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2个,工程中心13家,企业研发中心48家。
突出融合“底色”,三次产业融合,夯实转化动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3%,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收入50%以上;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290家,带动144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联结机制,农牧民来自联结收入占总收入75%;培育电商企业1300余户,覆盖市、县、镇、村,交易达50多亿元。
突出生态“绿色”,强化环保治理。“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项目,建立了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了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特别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总投资56.78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国家项目支持。
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了小麦、肉羊、向日葵三大产业集群和绿色有机产业基地,创建了“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98个,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等17个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建成田园综合体29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40万亩。
突出改革“本色”,构建了“三位一体”农业高新区创建机制,创新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正处级政府职能部门绿色统筹办,统筹推进农业高新区建设;设立了园区建设管理中心,履行农业高新区管理职责;成立了国有企业巴彦绿业公司,负责农业高新区项目建设。制定出台涉农涉牧资金整合、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3个配套办法,实施沿黄生态“大保护”、生产能力“大强化”等“七大行动”。以农业高新区创建为切入点,聚集“农、高、科”三要素,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
农业高新区建于临河区。发展主题为“河套灌区现代生态农牧业”,主导产业为小麦、肉羊、向日葵精深加工。累计投入72亿元。核心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计划到2023年,培育20家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总产值达到83.9亿元。重点发展5-10家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产值12.2亿元的绿色智慧种植业产业集群。到2023年,院士工作站和博士科研站由现在的39个达到50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由现在的10个达到29个,总产值由现在的105.2亿元达到184.2亿元,核心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15%以上,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由现在的0.7%达到2%以上,农牧业科技贡献率由现在的60%达到65%,绿色产业贡献率由现在的30%达到40%。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