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热尔图
我第一次见到乌热尔图是在冯岑植家里,那是36年前。当时这位鄂温克族作家已经在文坛上有了名气,听他讲大森林中鄂温克族的故事,很有传奇色彩。乌热尔图原名涂绍民,乌热尔图是他的笔名,鄂温克语的意思是森林之子。
乌热尔图1952年出生在乌兰浩特,4岁那年他随父母来到现在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那是嫩江一个风景优美的小镇,小镇有个响亮的名字:尼尔基。镇上的居民讲着汉语、达斡尔语、鄂温克语等多种语言。童年的乌热尔图正是在和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中长大,在嫩江畔,在森林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与诗意。他小学写的一篇作文中,很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感受。乌热尔图作文写得好,经常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由此,他爱上了文学。
1965年,因父亲的工作调动,乌热尔图从尼尔基转学到了海拉尔二中,刚读了一年就停课了。1968年他又回到了鄂温克人的怀抱。
鄂温克猎人教会了这个初中学生打猎,教会了他如何生活在森林里。他背着猎枪,领着猎犬,在森林里当了6年猎手。猎区生活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十几年后,他曾给我讲过猎熊的故事:“那一天,我随着两位猎手追寻着熊的足迹,发现了熊洞,我们3个人悄悄地分散开,围住了洞口,等了半个小时听到洞里发出声响,有个猎手朝洞里打了一枪,突然,一头雄壮的黑熊从洞中窜了出来,我们3个人同时开了枪,也不知道是谁打中的,熊踉跄了几步就一头栽倒了。随后,猎手们扒下熊皮,在锅里煮熊肉。吃肉之前,一个猎手学着乌鸦发出嘎嘎的叫声,接着让我也学乌鸦叫,于是我们3个人围着锅嘎嘎叫着,然后才开始吃肉。这是鄂温克族的古老习俗,那意思是说乌鸦想吃熊肉,并不是我们想吃。”类似这样的故事,乌热尔图记忆中藏着很多,很轻易就流露出来,听着他讲的故事,我当时就在想,知道这么多传奇故事的人,如果不去写小说,那就太可惜了!
在他给我讲过的故事中还有一个故事,事隔30多年仍然记忆犹新,它比猎熊的故事更令人震撼。那是当了猎民6年后的一天夜里,他和几个猎人狩猎后躺在篝火旁,无聊中拿起地上包东西用过的旧报纸看起来,他的目光盯在铅印的汉字上,却难以念成句子,那些曾经熟悉的文字变得陌生了。离开书报已经6年了,很多字已经忘记怎么读了。那一刻他感到的是恐怖,这是向文盲的退化。他想到驱逐恐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重新开始阅读,从那以后,他便利用一切机会寻找书报、杂志、图书。
1973年,他被调到了大兴安岭清林办公室,随后又到了敖鲁吉雅乡担任宣传干部,有了拿起分别多年的笔和书报的机会。他又与久别的文化符号相逢,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之中了。那几年他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唤起了他最初想表达的愿望。他开始尝试写儿童文学,他觉得儿童内心的纯净很接近真善美。1976年,乌热尔图的处女作《大岭小卫士》发表了,那是他写给孩子们的短篇小说。接着他的一些短篇小说也陆续发表在《黑龙江文艺》《草原》上。他亲身经历的猎乡生活被他调动起来,1978年写成短篇小说《森林里的歌声》,在《人民文学》发表后,被收入到《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一书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盛行伤痕文学,乌热尔图也受到影响,写出了短篇小说《一个猎人的恳求》,表达了作者渴望着人与人之间清除隔阂,达到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人文境界。小说发表后即获得了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乌热尔图进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培训文学讲习所,开始系统学习文学理论与创作。他的辅导老师是著名作家王愿坚。在名师的指导下,他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有了突破性的转变,于是有了《七叉犄角的公鹿》,再次获得了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紧接着又于1983年创作短篇小说《琥珀色的篝火》,第三次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3年连续3次获全国大奖,乌热尔图轰动了中国文坛,被誉为短篇小说“三连王”。
1985年,在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乌热尔图被推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借调到北京工作。不久中国作家协会推荐乌热尔图赴美国国际写作中心聂华苓写作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这段生活让他开阔了眼界,扩大了文学的视野。回国后,他反思自己文学创作的道路,深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想创作更好的作品,就应该回到生活当中。于是,他辞去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一职,重新回到了呼伦贝尔草原。谈到这段经历,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离开森林和草原的日子里,我就不太愿意写东西了。这对我来说损失太大。另外我对大城市一直没有建立感情,那么多人,那么嘈杂,一个人走在人群里就没影了。心理上不太喜欢大城市里的生活,在这个地方没有写作的冲动,于是就回来了,以后一直住在呼伦贝尔。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在自己的家乡,心里非常踏实,大街上随便走一走,觉得很舒服,尤其到敖鲁古雅去的时候,心里觉得更舒畅,更痛快,更能激发想象力。”
九十年代,乌热尔图发表了短篇小说《丛林幽幽》,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从鄂温克人的文化心理意象出发,既寄寓着鄂温克人对于人生的信念,也完成了他在小说领域中全新的探索。乌热尔图说:“我的中篇小说《丛林幽幽》,是九十年代后期创作的儿童作品,和我以前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作品还是沿用传统的写作方式,传统地写‘真善美’,写美好的心灵,写正面的故事,正面的人物,写正面人物传统的故事,给人美好的想象这样一些东西。到后期的时候,我有意识进行各方面的探讨,从小说的形式或表现主题上,包括塑造人物,都和我过去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
鄂温克历史学家乌云达赖的著作《鄂温克族的起源》,对乌热尔图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20多年期间,乌热尔图没再写小说,而是专心研究鄂温克族的历史文化。他认为:“做一个文学工作者,要有这样一种责任,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为本民族施展出来,为本民族本地区进行服务。”201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乌热尔图的历史文学论文集《声音的替代》,收录了他近十几年写下的对鄂温克人历史文化研究的论文19篇,陈述了他近几年阅读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对那些微小的珍贵的声音的认同和寻找。李悦曾在《北方新报》上发表了对这本书的评论文章,强调指出:“乌热尔图20多年来在语言学、考古学、地理学等与历史文化相邻的学科中进行爬梳、辨析、考证,并且他还能够继承鄂温克学者乌云达赖的历史研究成果,继续深入地把对于鄂温克民族的历史及文化的研究进行下去。”文/李悦 王新民
(内蒙古老作家、艺术家口述史记录工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