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海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结合实际、因村施策,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在村集体经济产业支撑、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
“我们这里的面粉经过检验,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含量高,口感、营养好,很受市场欢迎。”日前,记者在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的鸿星田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看到,一盒盒由本村小麦加工而成的月饼、蛋糕等面食品正在打包装箱。合作社负责人李永亮告诉记者,这些农副产品将很快出现在海勃湾区的超市中供市民选购。
位于黄河岸边的王元地村地势平整、土壤肥沃,小麦种植是村里的主导产业。2018年初,为有效提高村民收入,王元地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面粉加工业,成立鸿星田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村集体房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王元地”牌面粉、面食品。
除了面粉加工厂,王元地村还发动村民利用自己的手艺,加工不同的面食。就这样,从小麦到面粉,从面粉到手工面条,再到桃酥、麻叶、混糖饼……两年的时间里,王元地村的村民让小麦变出了好多“花样”,并成为乌海知名的面食产品。
“目前,村中有不少居民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雇佣或合作等形式加入合作社。全村4300余亩耕地,有2800亩种上了小麦,30多户村民与合作社签订了包销协议。”王元地村第一书记孔威介绍道。
因村施策,找准发展路径。多年来在党建引领下,乌海市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建立“一村一品一特色”模式,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出发点,把居民增收作为根本目的,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增长点。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立足靓丽的田园风光、整洁的村容村貌以及便捷的交通,积极与毗邻的阳光田宇国际酒庄联合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绿色美食、住宿、采摘、健身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乐园。乌达区三个涉农社区党支部与吉奥尼、绿农永胜合作社等10余户企业联合成立了农企党建联盟,积极推广“以购代捐”“订单农业”等工业反哺农业的扶贫模式,仅今年以来就达成消费扶贫合作协议金额400万元。海南区四新村以建立颗粒饲料加工厂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在为本村养殖户提供优质饲料的同时,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收入。海南区东兴村依托巴音宝、亮盛等农业龙头公司,富硒鸡等特色种养殖业已见规模。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丰村以“党建+”模式打造“初心田园”项目,着力打造“党建+扶贫+教育实践+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田园,目前“初心田园”项目的土地已经全部认领完毕,所支付的托管费用不仅增加了建档立卡户的收入,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认领人也可以体验到耕种的乐趣。
此外,乌海市还制定出台《乌海市关于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若干措施(试行)》,明确5项21条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该市设立村集体经济引领资金2220万元,截至2019年底,全市1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其中超过10万元的5个,超过20万元的村达到4个,村集体经济得到长效发展。(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郝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