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乌日图教授,是从通辽市农村走出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是他的求学履历。
1973年,乌日图上小学时是汉语授课,这为他打下了较好的汉语文基础。参加高考时,除了蒙语文科目,其他科目他都是用汉语文考试,上大学后就是纯蒙语授课。“后来把蒙语文补上了,做到了蒙汉兼通。”乌日图说,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授课、考试和作业、毕业论文都是用汉语文。正因为从小学、中学一直重视对汉语文的学习,有了较好的汉语文基础,学习上比较顺利,相对优势比较大。
乌日图说,在历史方面,从《二十四史》到相关的史籍,汉文资料非常丰富,有了良好的汉语文基础,资料收集上就要方便得多,视野也更加开阔。同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汉文水平,对史籍、资料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存在困难。蒙汉兼通,就可以既能使用汉文的典籍和资料,也能使用蒙文的典籍和资料,两者之间有机结合,对开拓视野和思维很有益处。
从教33年来,蒙汉兼通的乌日图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先后承担了4项国家和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发表了近20篇学术论文,现兼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内蒙古历史学会副会长。
“以我30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觉得学习好国家通用语言的好处很多。”乌日图认为,从小对蒙古语授课学生进行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蒙古语授课学生在小学、初中学好通用语言,考入大学以后,就有了蒙汉兼通的基础。认为两种语言的学习会发生冲突是一种误解,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对现代年轻人来说,社会竞争激烈,通用语言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就业还是工作,汉语方面跟蒙语一样强,就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乌日图承担着中国古代史、文化人类学、中学历史教法、师范生语言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介绍,对汉语基础较差的蒙古语授课学生,学院在大三、大四阶段增加了汉语文授课内容,为学生补上汉语文这个短板,这对学生毕业后就业门路的拓展及事业的进步会有帮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玉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