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通辽市科左中旗代力吉镇的青贮玉米正值收获期。大型机械穿梭在大片玉米地里进行收割,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我今年种了45亩青贮玉米,这些青贮不仅够家里养的牛吃,政府还给每吨青贮补贴60元,这可比种籽粒玉米划算多了。”代力吉镇前四井子村民孟贺喜格图喜滋滋地说,“这已经是我第五年种青贮了,眼下正是窖青贮的季节,按照今年收成的情况看,窖储100立方青贮不成问题。”
引草入田、以草换肉。在科左中旗,念起粮改饲“增收经”已是农牧民的广泛共识。由于粮改饲收储补贴政策的带动,农牧民主动种植青贮等饲草作物和养殖户收储积极性高涨,以青贮玉米为主的人工种草快速发展。
“肉牛养殖是代力吉镇的主导产业,充足的饲草料供应是发展肉牛产业的关键。去年我们镇种植青贮饲料2万亩,窖储7万多吨,为近3万头牛提供了饲草料。”代力吉镇副镇长吴小芳介绍说,为了切实保障养殖饲草料需求,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代力吉镇在饲草种植储备上狠下功夫,深入宣传为养而种的理念,积极引导农牧民转型发展。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用秸秆粗放型喂养模式,举办养牛技术培训、饲料加工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班,提高群众养牛技术,使群众学会黄贮、秸秆细加工等技术。目前,该镇种植青贮面积达2万多亩,年窖储量达3万吨,黄贮年窖储量达5万吨。
一域可瞻全局,一事可察理念。近年来,内蒙古以粮改饲试点为抓手,着力推动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形成种养互推的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我区把粮改饲作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大力调整种养结构,过腹增值,打造“粮仓+奶罐+肉库”升级版;把粮改饲作为畜牧业“稳羊增牛”和种植业“稳粮优经扩饲草”有机结合的着力点,推动单一的种植业大县和养殖业大县向种养结合大县转变,推动养殖增量由牧区向农区转移;把粮改饲作为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提效益的关键点,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粮改饲有力拉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生态农牧业新路子已经明朗。
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种植“粮改饲”青贮饲料每亩比种植粮食作物可提高产值450元。同时,减少了二次收贮问题,降低了秸秆焚烧产生的环境问题。舍饲圈养的养殖方式降低了草原压力,使退化、沙化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提高了产草量,实现了草畜协同发展;
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在现代种养业上再发力,不断提升农畜产品绿色品牌效应。该市利用种养一体化经营优势,将牛羊粪便还田用于青贮玉米种植,减少化肥用量40%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优势进一步显现,农牧民增产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鼓励种养协调发展,建设集牛羊养殖、青贮饲料种植、青贮饲料利用为一体的示范基地。该市涌现出内蒙古蒙犇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乌兰浩特市青祥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种养结合的企业。针对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这一短板,探索建立“养殖-有机肥生产-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链……
多的调下去,少的调上来,一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区调减玉米面积,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等短缺品种补位,田野里的加减法,换来增效增收的一手好牌。
数字是发展最好的注脚。近年来,我区肉牛存栏从全国第8上升到第4,牛肉产量从第4跃居全国第2,肉牛产业产值400亿元以上;牛奶连续两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奶牛存栏和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乳业成为超千亿级产业;-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是羊肉产量唯一过百万吨的省区,肉羊产业产值800亿元以上,牛羊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粮改饲试点旗县肉牛繁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饲养方式由单纯繁育向育肥转变;奶牛规模牧场全部实现全株青贮全混合日粮饲喂,生鲜乳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单产和品质双提升。全区种植青贮面积超1500万亩、苜蓿658万亩,其他人工种草1000万亩,种储运一体化饲草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成为全区新的优势特色产业。
草畜联动生态“加码”,种养双赢增收有道。内蒙古粮改饲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发展模式进入“快车道”。(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