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丽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经济-政治共同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从文化存在的意义上去诠释与建构,以强化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认同。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系统思想,其核心思想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团结友好,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依据人的主体性程度即人的自由发展程度划分为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虚幻的共同体”的扬弃和超越,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只有团结一致,砥砺同行,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民族的形成发展历程以及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为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
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完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各民族内部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起到统领、整合作用,成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最为根本和关键的观念体系。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层面来看,各族人民群众一定要有宏观意识,从国家的视角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中已有价值观念真正得到了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56个民族的多元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冲突,而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整合作用,使其变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当各民族文化在国家认同的体系中生长时,不仅促进了多元文化的整合,而且也使得民族团结的建构更为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烙印在各族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
充分发掘中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时代价值。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成,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观念集合,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同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文化接触、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共享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时是各民族互相尊崇对方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双向认同过程。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间彼此尊重、相互认同、形成共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更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指导地位,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掘中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时代价值,才能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