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扶贫路,砥砺前行铸辉煌。
放眼“十三五”以来的内蒙古,一个个贫困嘎查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建设项目如火如荼……
2020年3月4日,北疆大地脱贫攻坚战场再传捷报:内蒙古最后20个国贫旗县退出贫困旗县序列。至此,全区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退出,内蒙古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5年来的脱贫战果,自豪地书写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大地上——
5年间,全区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8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5.85%下降到2019年底的0.11%。
5年间,全区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612元增加到2019年的13793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901.6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73.2元。
回望来路,内蒙古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展望前路,内蒙古信心百倍、不胜不还。
决战贫困,靶向施策促攻坚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开局就是决战,上阵就要冲刺!
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我区靶向发力,一场聚力攻坚脱贫突出问题的集中歼灭战打响了。
2020年9月30日,随着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尔镇兴泰小区最后一幢楼房竣工,自治区顺利完成了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这也意味着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如期实现了“清零”目标。
“这是卫生间,这是卧室。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感觉既方便安全、又温暖舒适。”在兴泰小区,75岁的赵根看着宽敞明亮的新家,感觉像在做梦一样。
告别穷山沟,走上小康路。旧貌换新颜的背后,凝结着内蒙古聚力“两不愁三保障”的辛勤汗水。
我区紧盯“不愁吃、不愁穿”,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既不擅自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随意降低标准、影响质量和成色,组织盟市、旗县全面开展排查摸底工作,有效解决突出问题。
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区2016年以来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2102.79万人次,资助金额233.41亿元。建成控辍保学动态数据库,精准做好失学、辍学儿童少年监测、核查和劝返工作。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情况。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实施了贫困旗县卫生院卫生室达标专项行动,纳入台账管理的176个卫生院、752个卫生室完成达标任务。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2013年到2020年,全区共下达中央补助资金79.6亿元,自治区本级补助资金63.6亿元,支持99.3万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牧区贫困农牧户实施危房改造,其中,13.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上了安心房、放心房。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区累计投入53.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供水工程15317处,安装净水设备16.8万余套,改建自来水工程2780处,解决了1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解非常之困,施非常之策。我区实施十项“清零达标”专项行动,分别制定了产业到户、兜底保障、易地搬迁等10个专项方案。组织12个盟市、96个旗县(市、区)全面摸清底数,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用精准这把“利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凝心聚力,多方齐唱“大扶贫”
大山深处,知名专家上门问诊;偏远牧区,高级教师传道解惑;田间地头,绿色产品运往八方……乘着京蒙扶贫协作的东风,2017年底,兴安盟五个国贫旗县市分别由北京市东城、丰台、海淀、房山、通州五区对口帮扶。几年间,先进理念、优质资源、项目资金等源源不断涌入兴安大地。
建基地、聚资金、找市场。在赤峰市,各级妇联助力精准扶贫,“她力量”撑起脱贫半边天。截至2019年,全市已有24个由妇女领办的合作社,带动建设巾帼农牧业示范基地24个,拉动9600名妇女就业,并与1953名贫困姐妹结成帮扶对子。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白其夭村,“百企联百村”的结对帮扶企业中国工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一边捐赠财物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一边深入调研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村民们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石头筑底的水坝。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培育多元扶贫主体,京蒙扶贫协作全面升级、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持续发力、社会各界全面参与,越来越多的扶贫组织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作战力量。
2018年以来,京蒙两地实现31个贫困旗县与16个对口帮扶区互派挂职干部全覆盖,北京市还选派1520人次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深入贫困地区一线服务。自治区累计实施京蒙扶贫协作项目近2000个,超过30万人次贫困人口在项目中受益。
今年1—9月份,29家中央帮扶单位向我区直接投入帮扶资金3.33亿元,引入帮扶资金约4.81亿元,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0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42个,捐款捐物价值5026万元。
同时,推动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4年来,共有1148家企业与2986个嘎查村结为帮扶对子,实施帮扶项目2182个,累计投入项目资金28.7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4万户13.56万人。
扎实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在64个贫困旗县认定了330家供应商的1334款扶贫产品,直接带动6万贫困人口增收。同时,通过预算单位采购、直播带货、投放消费扶贫智能柜、社会参与等方式,销售扶贫产品31.53亿元。
力量在汇聚,共识在深化。内蒙古动员、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形成了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
蓄力振兴,固本培元提成色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十三五”期间,内蒙古不仅在“拔穷根”上下功夫,更在“谋长远”上再发力,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深秋的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达康扶贫产业园,8000亩连片的日光温室格外抢眼。
3年前,贫困户兰国利一家从10公里外的深山沟搬迁到这里,分到了1栋大棚和48平方米的安置房,从此结束了吃水难、行路难的穷山沟生活。
真正让兰国利感到幸福的,是这栋能“生金长银”的大棚。“1亩大棚两季能产3万斤番茄,按目前的市场价格来计算,1个棚就能纯赚7万多。”正在打理大棚的兰国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一个个脱贫小故事,折射出的是时代大进程,蕴藏着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和坚定信念。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上,内蒙古步履铿锵。
——推进产业扶贫。我区向贫困旗县倾斜产业扶贫资金209亿元,并将有条件的56个贫困旗县纳入自治区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重点县范围,产业项目覆盖贫困人口83.15万人次。
——做好兜底保障。全区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40.3万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1.5万人,享受低保渐退政策3.14万人。为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代缴养老保险,实现应缴尽缴、应保尽保。
——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帮扶方式,采取实行奖励积分、设置公益岗位、信用星级评定等手段,培育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组织、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在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扶贫车间101个、设立公益岗位5200多个、新建就业服务平台窗口253个,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1.6万人全部实现就业。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宏伟画卷在北疆大地徐徐展开,幸福美好的小康梦想正在这里变得越来越真实可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