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只争朝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王文成:让乡亲们都过上小康生活

从烽火边墙到草原丝路,由皇家御马场迈向现代化新农村,边墙村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正摆脱贫困走向富足。

说起边墙村的变化,绝对离不开一个人。他是前任老书记眼中的“好后生”,是村民眼里的“能耐人”,更是全村的致富带头人。他就是太仆寺旗宝昌镇边墙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文成。边墙村变强的故事得从2012年王文成回到家乡说起。当年的8月20日,边墙村新一届村干部选举结果公布,事前并不想参加选举的王文成却高票当选。“既然乡亲们都信任我,那我就干一届。”就这样,58岁的王文成走马上任。

而此时的边墙村,却是太仆寺旗垫底的“尾巴村”。一方面,家乡的破败和父老乡亲的穷困刺痛着他的心;另一方面,村民们也迫切地需要一个“领路人”。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对一穷二白的贫困乡亲和12万元的村集体债务,王文成也烧了三把火。

多年来,由于村民考学、婚迁、新生、病逝等原因,村里土地分配矛盾突出。在村民大会上,王文成首先拿自己“开刀”,率先表态:“老父亲去世了,两个孩子考上了公务员,这3份地都拿出来。”“按照公平公正原则,土地该得必须得、该让务必让。”在王文成上任后的第一个春天,边墙村完成了土地的重新分配。土地重新调整这事儿,乡亲们心服口服,为后来的土地流转打下了基础。这是王文成以身作则烧的第一把火。

第二把火,把村里过去废弃大坑拉土填平后建了80座大棚,出租后为村集体带来每年16万元收入,不仅让环境变得美丽,还为贫困户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第三把火,他牵头成立了太仆寺旗昌祺红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肉牛育肥和加工风干牛肉为主,生产的牛肉干十分畅销。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边墙村涌现出一些养殖大户,发展牛羊养殖,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同时吸纳入社村民114户、340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这一把火,让世世代代务农为生的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让持续多年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使边墙村变成了产业强村。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王文成带领乡亲们改造危房、硬化路面、安装路灯、垒院墙、建公园……累计投入2100万元建起了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公共厕所,硬化街巷12公里,安装路灯85盏,改建院墙32000米,为580户农民改造了危房并通了自来水。短短几年,硬是将一个贫穷闭塞“后进村”,变成了一个生活富裕、村风文明的先进村。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根据本村实际情况,自2015年以来,他创新思路,引进企业开办石料厂,使村集体每年有了30万元的收入。截至2019年底,加上光伏扶贫村级电站收益、村级农业机械租赁等,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

对于村里发生的变化,村民王元领说:“自从王主任上任以来,咱们村真的是建设好了。环境漂亮,人人都是产业工人。过去省吃俭用到年底还是债务缠身,现在高高兴兴当工人,年底一数,腰包里还能有数万元。这都是王主任带领的好啊!”

王文成自己也数不清到底有几次用脚步丈量过边墙村,村民也说不明王文成究竟入户走访过多少遍。就连深夜无眠时,他心中所想都是村里的人、村里的事。今年已经66岁的他不为别的,只想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再为家乡多做些什么。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他又把目光聚焦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上,谋划着让边墙村实现向富起来、美起来的新跨越。如今,西山公园、芍药沟、特色民宿相继建成,边墙村走上了发展朝阳产业乡村旅游这条康庄大道。从2000元增至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0倍;从欠账12万元到收益突破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从单一种植业发展成拥有5个合作社、1个协会的村域经济综合体;从深度贫困村发展成集民宿、文娱、观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村。这就是8年间,王文成带着边墙村干出的业绩。

面对各种褒奖,他却始终守着初心。他说:“只要乡亲们都增收过上小康生活,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丽了,我不论奉献多少都心甘情愿。”(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巴依斯古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