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内蒙古“数字社会”建设开启新时代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新宝力格苏木贡诺尔嘎查党支部书记苏尼尔家院子墙壁上装有一个白色的机顶盒,通过这个接收器,他不仅可以快速上网、在电视上浏览党报党刊、随时刷短视频,还可以通过手机上下载的云平台看到自家牧场牛羊的活动情况。

“自从我家有了稳定的网络信号后,我们的生活质量上了一个新档次。如今我可以组织嘎查牧民开展在线学习,宅在家里放牧。”苏尼尔笑脸盈盈地说。

据自治区大数据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在广袤草原,“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应用成效明显。基层广大农牧民可不受时空制约,全天候24小时享受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员远程教育”等7类蒙汉双语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其中视频资源1万余部(蒙语视频2000余部)10000小时,电子图书4万余册(蒙文图书2300册),音频资源2万余首34000小时,农牧业养殖种植技术等方面的蒙汉文电子图书和视频资源70TB。“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被列入2015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团队入选自治区第五批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工作创新奖”,201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项目大奖。

循着国家打造数字社会的足音,自治区大数据局积极推进全区各地各部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大数据应用,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数字社会天堑变通途。

社会治理大数据创新应用扎实推进。深入推进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建设成效显著,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智能化监管水平稳步提高。全区123家法院建成了人民调解平台和移动微法院,实现跨区域立案,极大方便了群众诉讼,电子卷宗、智慧法庭、电子送达、语音识别等智能辅助系统深度应用,极大提高了审判效率,缓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自治区公安厅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大数据平台筛查出高危人员8829人,核查国内五类人员400万人、境外人员4000余人。自治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接入112家危化企业,实现了视频实时监控。自治区食品药品电子监管平台接入40家集中交易市场,有效提高了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

公共服务大数据创新应用不断深化。我区抓住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精准扶贫、住房、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不断提高。自治区社保12333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社保缴费、社保参保、异地就医备案、医保消费等业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治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实现盟市、旗县全覆盖,305家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互联互通。全区三级医院和95%的二级医院可以使用电子健康码就诊。全区三甲医院普遍开通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服务,疫情防控期间10个盟市上线网上发热门诊,1000多名医生为患者提供服务。

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以国家试点的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城市为重点,我区积极支持“城市大脑”试点示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向农村牧区延伸,全区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到99.8%。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牧区,评定48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旗县,开展了一批农村牧区综合信息服务试点。

乌海市推行扁平化的智慧城市管理,建设统一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和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形成了“12345”服务模式。

鄂尔多斯市建成城市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精准脱贫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平台,获得2019年全国智慧城市优秀案例。

赤峰市红山区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平台,将地理信息、网格信息、建筑物信息、人口法人信息、车辆信息、视频信息、物联传感信息等多类数据叠加关联,开展人员信息采集维护、社会治安巡防、安全隐患排查、特殊人群服务、矛盾排查化解、城乡治理协管、为民代办服务、民意搜集调查等综合服务,实现了社会精细化治理和为民精准化服务。

鄂托克前旗“i前旗”智慧移动平台汇聚了便民服务、文化旅游、智慧党建、新闻资讯、电子商城、红色研学、乡村振兴等领域80多个事项一站式服务,初步实现农牧民办事不出村。

各地数字社会建设大放异彩,打通了地区信息孤岛,实现了资源共享,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