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柴登村:让“沉睡资源” 变成“定期存折”

这一段时间,坐落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柴登村的中国北方亚高原训练基地足球场上,人头攒动、哨音不断,各类足球比赛、训练营活动此起彼伏。曾经沉寂的小村,因足球场地的建成而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柴登村,距鄂尔多斯中心城区35公里。作为“城边村”,以前产业发展落后,年轻人都选择进城打工,村里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如今,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柴登村让“沉睡资源”变成“定期存折”,后发先至,走出一条“民企联动、城乡共融”的特色之路。

据了解,眼前这个真草坪足球场以前是柴登村两座废弃的学校和一个臭气熏天的活禽交易市场。2019年市委办公室驻柴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本着“既不大修,也不大建”的原则,利用已有废弃资源、盘活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在柴登村这个有着特殊亚高原气候的地方,利用120亩土地和闲置资产,打造了一个亚高原训练基地,能容纳300多人同时住宿,拥有天然草坪足球场7个,闲置房屋作为大食堂,一次能容纳200多人集体用餐。

到今年8月份,训练基地已为村集体经济创造了20万元的收入,成为柴登村集体经济的“爆款”,为小乡村发展注入了原动力。未来,这里将是集休闲度假、赛事承办、轮训教学和夏令营活动于一体的、体育与旅游元素深度融合、独具特色的北方体育旅游小镇。

体育赛事落户柴登村,带来了人流、物流、现金流。以前外出打工的人,现如今都选择回乡创业。村民武美霞在柴登村经营着一家烩菜馆,来到武美霞家里,她忙着带记者参观起了她家刚刚扩建了的餐馆。武美霞对记者说:“老公以前一直外出打工,现在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也选择了回家跟我一起创业。”从50多平方米的小馆子到如今130多平方米的饭店,年收入也翻了几番。

受益于足球训练基地的还有村民王占小,过去不是种玉米就是挖土豆,忙完地里的活儿就无所事事,家里的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自从足球训练基地运行后,他利用空余时间来基地食堂帮忙打下手,年近60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每天还能有150块钱到200块钱的收入。

如何唤醒更多的“沉睡资源”,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柴登村人把目光再一次盯在了撂荒的土地上,他们要让“荒土地”变成“金疙瘩”。

2018年市委办公室驻柴登村工作队,了解到柴登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荒芜,无人耕种。以此为突破口,鄂尔多斯市委办公室驻柴登村第一书记宋乃春一家一家推开院门,苦口婆心做村民思想工作,让大伙儿认识到土地流转是唯一的出路。

经过这一波强有力的“操作”后,村民在曾经的撂荒地里既可以领到流转金,还能空余出大把的时间来另谋职业。43岁的村民杨飞身兼数职,收入猛增。春种秋收之际,杨飞就在集体耕地里打小工,一天最少可以拿到150块钱的工资。其他空闲时间在村里当起了包工小老板。此外,还有800亩流转回来的土地用来种植饲料玉米。早在种下玉米种子之前,他们就和距村30公里的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签订了收购合同。秸秆成为骆驼、犀牛等动物的口中餐,秋后实施青贮,卖给野生动物园,既能解决动物冬天的美食,也能在来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充足供应。原本普普通通的玉米,身价翻了好几倍。

今年,柴登村还引进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又与山东寿光蔬菜达成协议,建设300栋新型光合作用温室大棚。在初尝体育甜头之后,柴登村提出打造“体育小村”,规划建设橄榄球、篮球等多个体育项目,为村民种下一颗颗“摇钱树”,让每一位村民在小康的道路上不掉队。

如今的柴登村正如它的汉语意思“湿地草滩”一般生机盎然,荒地绿了,产业兴了,村民富了,柴登村正在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奏出活力四射的旋律。(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玉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