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
皮影戏传承人杜万和(右一)与其他老艺人为观众表演皮影戏。
咚锵一声锣鼓响,皮影戏开场啦!
弦外之音曲悠扬。
眼中晃动的是光与影,耳旁流过的是余音绕梁。
村民席地而坐观看皮影戏表演。
一块幕布,几个影人儿,就是一出好戏。
皮影艺人懂洋海虽年逾古稀,但耍起皮影来精神抖擞。
灯下敷陈千古事,影中博舞鼓乐声。一个个小小的影人儿,经一双双巧手摆弄,在光影之下、方寸之间演绎出历史变迁、人生百态。
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曾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娱乐方式。2006年,皮影戏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秋的一天,时针指向晚间7点,奈曼旗东明镇塔布朗村村部里亮起了灯。走进屋内,皮影戏老艺人杜万和与其他几位老艺人陆续从皮影箱子里拿出锣、板胡、影人儿、影卷和其他唱影需要的家伙什儿,准备为村民演出一场《铁树开花》的皮影戏。悬挂着的照明灯把光打在摆好影人儿的幕布上,皮影匠人的一声锣鼓响,一下把人带到了历史朝代。
他们手舞皮影道具,随着锣鼓音乐,手指如穿花般弹跳,古老的皮影人物惟妙惟肖地呈现在幕布上。皮影戏高亢婉转的唱腔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使得村民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的小舞台。
这几位饱经风霜的老艺人,让古老的皮影戏穿越古今,向观众诉说饱经沧桑的故事。这一幕曾是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儿时记忆,如今再次观影,让人泪目。
在白色幕布后,皮影戏老艺人杜万和与其他6位艺人卖力地唱念做打,虽然他们中有的已八十高龄,年龄最小的也五十多岁了,但耍起皮影来却都精神抖擞,唱影、伴奏、摆弄影人儿,样样都能操练。整场演出耗时近3个小时,他们几乎是站着唱完这出影戏。
塔布朗村的这出皮影戏来之不易,是东明镇文化站帮着张罗的。联系老艺人、拉赞助,花了3个月时间终于排练成了这次演出。这些年,为了让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办培训班、跑设备……东明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付出了许多艰辛和努力。
77岁的老艺人杜万和是土生土长的青龙山人,是奈曼旗旗级皮影戏非遗传承人,从小就爱好皮影,44岁与皮影戏结缘。一年的演出次数是有数的,没演出时,他就在自家院子里唱两嗓子,过把瘾。“像我们这样的皮影艺人已经老的老、过世的过世了,青黄不接,甚至组不成一个班子。今天我们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请来3位师傅,才能完整地唱这出影戏。皮影戏的传承是一个难题,学艺难,我学了31年,但也感觉没把这项艺术全学到手。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演下去。”皮影戏已成了杜万和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
“我们这些人都对皮影痴情,我这两年得过脑血栓,病倒两次后嗓子不好了。我希望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虽然有些力不从心,但我会尽自己所能。”今年72岁的懂洋海是这次演出的箱东(皮影箱子的主人),从30岁开始学习皮影戏。演出结束后,他慢慢挪着脚步将影人儿等道具装回皮影箱子。懂洋海演皮影戏时一点不像生病的人,其实他这两年一直在吃药,却坚持演出。
如今,皮影这门古老艺术已淡出人们视野,但尚有少数散落于城镇乡村的民间皮影艺人、皮影爱好者仍顽强坚守着这看似将要熄灭的皮影艺术。“我们年岁大了,希望能有人学皮影,让皮影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几位皮影老艺人最大的心愿。
非遗保护是一场与时间和生命的赛跑。如今,奈曼旗关于皮影戏方面的区、市、旗三级非遗传承人仅11人。传承人有的已进入耄耋之年,有的身体状况欠佳,一旦离世,其毕生积累的技艺也将随之而去。为保护皮影戏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旗在皮影戏抢救性整理保护方面也做了诸多工作。
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路长且艰难,不过在杜万和、懂洋海这些老艺人眼中,皮影永不落幕。(文/记者 王晓飞 阴文娟 图/记者 张启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