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一座弘扬志愿精神、汇聚爱心力量之城……
从幼童到长者,从党员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坊间,从田间到社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无处不在;在交通繁忙的路口、在偏远山区的学校、在大型活动的场内场外、在大街小巷,志愿服务精神正以一种新的形态在传承,如今,志愿服务不仅是新时期通辽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更成为通辽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通辽,志愿服务内容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打扫卫生、扶弱助残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治安、环保等领域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由零星分散、突击性活动向有组织、有规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方向转变。
“有时间做义工,有事情找义工”是通辽义工协会会长唐伟新提倡的一句口号。提起通辽义工协会,相信通辽人对它并不陌生,从2010年成立以来,它已走过了十个年头,是通辽城内比较有影响力、服务周期比较长的志愿服务组织。
志愿服务只有起点,照顾残疾人的生活起居、带残疾人游玩、带残疾人看电影、关注帮扶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携手抗“疫”,都有义工协会的身影……家住翠堤东郡小区的侯玉华瘫痪卧床多年,家中还有一对年迈的父母生活不能自理,一家人日子过得举步维艰,义工协会的志愿者们便担起照顾这家人生活的担子,从买米买菜到打扫卫生,再到帮助侯玉华做康复训练,义工们经过一年的努力,侯玉华不但日子过得有了起色,而且竟然站立起来了。家住天福家园的何大爷依然记得在义工们的带领下和70多名残疾人到莫力庙水库游玩时的场景,何大爷平时除了去医院看病,连上街都不敢想,他总说:“是这些好心的孩子们让我们这些残疾人也有了旅游的经历。”
8年过去了,家住科尔沁区庆和镇的盲人任国福依然对能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记忆犹新,“不仅声音好,志愿者的讲解也特别精彩,我们盲人朋友们都特别兴奋,义工们来回接送我们,照顾的无微不至,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这是个有爱的小城。”
志愿服务没有终点,刚刚迎来了2021年新年,爱心公益(一家亲)协会已经完成了今年的首场爱心公益活动。协会的志愿者们来到位于科区清河乡积善屯村的通辽市阳光家园智力残疾人托养中心,来看望这里的特殊儿童。志愿者们纷纷献上自己的爱心,积极捐款捐物,为这里的孩子送去了五袋米、五袋面、三辆轮椅、牛奶等共计4000余元的生活和学习用品,孩子们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了新年里第一份温暖。协会会长姜洪宇是内蒙古公路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通辽分公司的一名职工,组建协会的初心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科区丰田镇的小宇(化名)是协会从2017年就一直帮扶的孩子,小宇今年14岁,从小父母离异,与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几年前因病去世,孩子身体很弱,患有哮喘,虽然经常因病耽误课程,但是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也非常懂事。姜洪宇和志愿者们不仅给孩子捐款捐物,每年的过年和中秋节都会去看望小宇和奶奶,并承诺,会一直资助到小宇大学毕业,将这份爱心一起坚持下去。
志愿服务不分时间地点,2020年12月5日,开鲁街道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志玮把一套崭新的《曹文轩文集》转交到14岁的张鑫鑫手中时,小姑娘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曹文轩文集》这套书是爱心市民齐爱文专门为张鑫鑫同学购买的。当齐爱文看到社区微心愿墙上的微心愿认领牌,了解到张鑫鑫家的生活条件很差,没有多余的钱为孩子买课外书时,当场认领了小姑娘的微心愿。认领了微心愿之后,齐爱文将亲自购买的一套《曹文轩文集》共14本书籍委托他人带到了社区,嘱托社区代她把书籍交到孩子手中,圆了孩子的小小心愿。
志愿服务不分年龄性别,在辽阔的奈曼大地上,活跃着一支教育、关爱、服务于广大青少年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已经白发苍苍,有的已是耄耋之年,本该在家里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们离职不离岗,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白发,他们如同温馨的夕阳,把全身心的爱,播撒在奈曼11万青少年的身上。他们就是奈曼旗各级关工委的广大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老战士们!“中华魂”读书活动、法制课堂、家长学校……每一项活动无不凝结着关工委成员的无私奉献的汗水和心血,几代关工人用爱和希望温润了童年的繁花……
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志愿服务不断深入,通辽人用点点滴滴的文明行为诠释着通辽的风度和文明的高度,开展志愿服务,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引领了社会风尚,内化于心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文明的种子在通辽人心中生根发芽。(记者 张宇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