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
内蒙古代表团69名选手在这次大赛62个项目的比拼中,获得1枚铜牌、9个优胜奖的成绩,实现了我区在全国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中奖牌“零”突破。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带动着我区一大批技能青年勤学苦练、增长才能,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行行出状元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虽然以0.04分之差与奖牌失之交臂,但我获得了进入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队的资格,有机会代表内蒙古站在职业技能比拼最高的舞台上。我想告诉我的学生,行行出状元,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一项技能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奋斗的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信息网络布线项目优胜奖的选手、来自兴安盟技师学院的年轻教师张文鑫说。
站在聚光灯下,身处擂台C位,内蒙古选手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对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大赛中获得增材制造项目第四名的王晓波,是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二的学生。从中专到大专,他选择了一条技术成才之路。“增材制造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包含了设计、加工、应变等。这次比赛让我更加认识到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是对的,也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价值,远远不是拿奖牌,而是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王晓波说。
产教融合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
在呼和浩特市新东方烹饪职业培训学校中餐烹饪教学区,饭菜飘香,锅和铲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学生们每人一锅一灶,老师流动指导点评。在甜点教学区,学生们用糖、巧克力、饼干做成的历史人物、动物、建筑等栩栩如生。学生们制作的是甜品,也是艺术品。
据了解,新东方在全国有27000多家合作企业,其中不乏香格里拉、喜来登等高端酒店。“学生们自主选择就业地点,入学就签就业协议,毕业即就业。我们的学生特别受欢迎,2年制专业学生毕业后第一个月平均工资达到4000多元。”学校工作人员王志英介绍说。
呼和浩特市教育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科科长乌兰介绍,近年来我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解决专业与行业、产业匹配度不强的问题,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很好选择。”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月琴说。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区唯一入选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校紧贴自治区产业发展实际,依托地方政府,与工业园区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建成智能制造等10个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成立劳模育人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校企互聘教师、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等。2020年,学校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
鼓励更多青年学生走技能成才之路
“十三五”期间,我区创新完善政策体系,构建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强化人才服务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人才。截至2020年11月底,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14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73万人。
“我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自治区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王立梅说。“2021年,我们要实现新增高技能人才2.35万人的目标。”
王立梅介绍,我区要深入实施“百千万”高技能人才专项培养行动。立足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每年组织百名以上高技能领军人才、千名以上紧缺急需职业技能人才和万名以上企业技术骨干开展培养行动,解决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
同时,要构建多元支撑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技工院校培训主阵地作用,积极鼓励职业院校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建设一批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培训品牌,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激励机制必不可少。要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让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更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走技能成才之路。”王立梅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