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端来说,当前菜篮子产品产量总体是有保障的。总体供给有保障,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头产得出、量也足,关键还要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眼下农产品保供稳价的重点应该放到流通端,做到道路要通,菜场要保,设施要好。
近期,一些地方菜价涨了不少,一些品种比往年贵不少。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月29日,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45.49,高于1月1日的134.76。稳住菜篮子除了要守好菜园子,还要看好菜摊子。也就是说,蔬菜产出后,还得运得到,才能供得上。眼下保供稳价的一个重点在流通端。
逢年过节菜价上涨是常事,一般规律是节前波动上涨、节后价格回落。一方面,冬季蔬菜供应成本高,特别是北方,冬储大白菜的习惯已经不再,主要靠设施蔬菜和南菜北运,相对于夏秋季节,增加了生产和运输成本。另一方面,恰逢农产品消费旺季,一些菜摊会在春节那几天打烊,不少人都有节前备货的习惯,带动了价格阶段性上涨,这是“节日效应”。
菜价低了很可能是供过于求,菜价高了却不一定是供不应求。今年还有一些不同以往的因素,主要有强寒潮天气和疫情局部反弹两方面。受其影响,公路运输受阻,导致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以北京新发地市场为例,来自河北石家庄、邢台方向的长途车辆在国内蔬菜运输中占比超过40%,因零星疫情影响,大量车辆一度暂停运输业务,运力不足导致运费猛涨。这对北京、河北等地菜价有较大影响。
其实,从生产端来说,当前菜篮子产品产量总体是有保障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在田蔬菜面积8500多万亩,同比增加100多万亩。近期全国平均每周蔬菜收获量稳定在1400万吨左右,同比持平略增;预计今年1月份至2月份生猪出栏同比增加25%;水果总体丰产,牛奶产量明显增长,牛羊肉生产稳中有增,蛋鸡和肉鸡存栏处于同期较高水平。可以说,这是稳产保供的底气,也是菜价不可能一直高企的根本原因。
总体供给有保障,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头产得出、量也足,关键还要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眼下农产品保供稳价的重点应该放到流通端,做到道路要通,菜场要保,设施要好。
道路要通。保障农产品出村进城、农资下乡进村,这不仅关乎城市民生,也关系农民收入。前期因疫情导致短期价格波动较大的一些地方,随着各项保畅通措施落实到位,近日市场运行基本恢复正常。这启示我们,在疫情防控中不能搞“一刀切”,要保障物流畅通,不得随意以防疫为借口拦截阻断农产品运输。要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推动大城市在周边设置直通车、运输接驳区等。
菜场要保。从产地到销地批发市场到菜市场到餐桌,对价格影响幅度最大的环节是菜市场。菜市场是生活气息最浓郁的所在,也是获取平价农产品的最大来源。不过,有些城市的菜市场在变少,摊位费在上升。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传统形态的菜市场。不管城市如何升级,管理部门要允许各类菜市场尤其是便民菜市场、低摊位费菜市场的存在。
设施要好。发达国家蔬菜的物流损耗率仅为5%,我国则高达20%至25%。蔬菜本身容易腐烂,加上集中上市、流通低效,会加剧损耗。症结就在于缺乏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地头冷库和专业物流中心数量不够。一方面,强化产地田头冷库建设,从而延长上市期,实现错峰上市;另一方面,做好销地市场冷链物流建设,发挥好“蓄水池”作用。这样,才能做到上市均衡不断档。
眼下各地倡导就地过年,对农产品需求总量影响有限,但会带来区域结构变化,预计大中城市农产品消费量较往年明显增长。考虑到气温较往年偏低以及局部疫情可能出现,菜篮子产品出村进城阶段性受阻的风险仍然存在。各地尤其是大中城市,要始终绷紧农产品稳产保供这根弦,守好菜园子,看好菜摊子。(乔金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