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立衔接过渡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我区把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作为乡村振兴的支点,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激发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确保脱贫人口和摘帽地区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有发展、能致富。
“搬”来幸福生活
道路平整干净、院落整齐划一、房屋宽敞明亮……走进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雅什木都易地扶贫搬迁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映入眼帘。
2018年,雅什木都易地扶贫搬迁区正式启用,107户292名贫困群众搬出了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的贫瘠土地,住进了道路宽敞、水电齐全,各项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家园。
“刚开始搬出来心里也没底,怕来这儿以后没有生计。到这儿后,政府不光给盖了新房,还给我家盖了105平方米的新棚圈,现在我养了十几头牛,一年下来挣个几万块钱不成问题。”敖勒召其镇漫水塘村的搬迁户官科说。从生活了近70年的地方搬迁至新家后,官科干劲儿陡增。
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脱贫攻坚后续扶持再发力。鄂托克前旗始终坚持搬迁与致富同步,大力发展种养产业,扶持发展扶贫车间,通过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促进就业,在借助外力和引导激发内生动力的双重措施下,持续拓宽增收渠道,让搬迁群众有致富门路、有稳定收入,从根本上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每家每户还分到30棵果树,这一项年增收5400元。现在是家家发展经济林,户户门前是绿荫,真正‘搬’来了幸福的新生活。”官科说。
链接:
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我区对“十三五”期间全区易地扶贫搬迁的12.47万贫困人口和已建成的1135个集中安置点做好后续扶持,以集中安置区、原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产业帮扶。
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9.5亿元用于解决后续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深入开展就业帮扶,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16088人全部实现就业。
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我区建立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机制,14个部门联合印发《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化对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社区融入等方面政策供给。2020年,全区共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补短板资金9.41亿元,支持集中安置区水、电、路、暖等基础配套和幼儿园、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晗)
特色牌打得好增收路走得稳
“今年纯收入就能达到一万块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采访时,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天顺圪梁村脱贫户付建军正在他经营的大棚里打理草莓。看着长势喜人的草莓,付建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天顺圪梁村脱贫户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稳定增收之路。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家先是解决了吃水难问题。接着,享受相关帮扶政策,我家又获得了种鸡、种猪、种羊等,养殖业发展起来了,仅仅一年就脱了贫。脱贫后,也曾一度担心返贫的问题,但包扶单位——旗机关事务局又帮我盖了2栋温室大棚种草莓,发展特色种植。”过去,付建军家没有任何产业,曾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他吃定特色种养这颗“定心丸”,眉头舒展、眼含笑意。
截至目前,天顺圪梁村共建起大棚55栋,其中集体经济大棚10栋,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6.2万元。为解决农副产品销路问题,包扶单位还积极协调各地农副产品收购公司,并为该村农贸市场修建了2.3公里砂石路,方便村民销售。下一步,天顺圪梁村将继续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力争将该村打造成特色经济示范村,使村民的钱袋子更鼓、生活环境更美。
一枝一叶总关情。天顺圪梁村的增收致富故事正是我区持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链接:
我区着力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指导脱贫旗县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牧业、光伏、旅游、电商、生态、庭院经济,加快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现代设施装备建设,加大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发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指导员作用,更好支撑脱贫地区承接转移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提升质量效益,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同时,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深化消费帮扶,促进农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更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变化,提升产业带动增收效果。据统计,我区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5.6亿元和其他帮扶资金12亿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项目3739个,覆盖带动贫困人口66万人次;规范认定了453家供应商1773款扶贫产品,带动贫困人口6.39万人,累计销售扶贫产品72.45亿元。
如今,全区57个贫困旗县建成1376个“一村一品”基地、2012个特色产业基地、491个带贫减贫产业园区,实现每个旗县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苏木乡镇都有特色产业、每个嘎查村都有致富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项目,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脱贫动力和发展后劲。(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实习生 侯璐璐)筑牢这道“拦水坝”
“这个‘防贫保’可给我家帮了大忙啦!”最近,王满河见谁都要感慨一番。
他是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沙尔营区域服务中心南双树村村民,因自身有残疾,再加上老伴儿得了慢性病、女儿王海燕患有精神病,日子过得特别艰难。2017年,王满河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隔年就实现了脱贫。
去年4月,王满河遭遇了一场车祸,老伴儿陪同看护,无人照料的王海燕误入着火的玉米地里,造成背部、腿部大面积烧伤,经医院诊疗认定,王海燕的医疗费用高达10万余元。一个家庭,两个病人,两笔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刚刚脱贫的家庭再度陷入困境。
得到消息后,沙尔营区域中心负责人及南双树村村干部积极协调,为王海燕争取到先诊疗后付费的救助方案,并与保险公司协商启动“防贫保”保险理赔机制,先期垫付理赔资金5万元,解决了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
链接:
我区创新机制,把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抓手,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有效防止返贫。
截至目前,我区持续跟踪纳入重点监测的5.4万人的收支变动、“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建立了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对帮扶对象实现动态管理;大力推行防贫保险,在61个旗县实施“防贫保”,在30个旗县投入6041万元建立防贫保障基金,做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未贫即防”。
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我区还开发了精准扶贫大数据云平台。通过消除壁垒,加强数据共享和对接,可对重点监测对象开展定期检查,强化及时帮扶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及时开展产业、就业等帮扶;对弱劳动力的,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带动、发展庭院经济等方式增加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切实落实好兜底保障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真正筑牢防贫“拦水坝”。(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
一“绣”在手 生计不愁
春节刚过,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南图古日格嘎查村民娜布其就在家里“忙活”开了,运用娴熟的刺绣技艺,一件件刺绣成品在她手中被制作了出来。
“这些刺绣都是年前就预定的,我得抓紧做出来。现在手工刺绣很受消费者喜爱,部分产品卖到旗内和周边地区,其余都远销到深圳和新疆了。”说话间,娜布其手上的活儿始终没停。
娜布其一家曾经是贫困户,虽然在政策的帮助下脱了贫,但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家庭收入始终不高。直到南图古日格嘎查刺绣培训基地的出现,让她真正实现了一“绣”在手、生计不愁。
近年来,巴拉奇如德苏木将刺绣产品开发作为农村牧区妇女就业和增收的重要渠道,不仅使刺绣技艺得到发展,还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娜布其已累计出售大小刺绣40余单,获得了3万多元的收入。“订单不断,每天除了放牛放羊,空余时间都在接单刺绣。现在不光不担心返贫,增收致富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娜布其高兴地说。
链接:
我区强化就业培训和信息化管理服务,建立贫困家庭大学生数据库和贫困人口就业数据库,实时监控贫困家庭大学生毕业就业情况和务工需求,启动线上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京蒙劳务协作、贫困残疾人就业帮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切实发挥托底安置作用,确保贫困劳动力出得去、稳得住。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实现贫困人口就业52.5万人次。
播撒就业“金种子”,收获幸福“金豆子”。我区加强扶贫公益岗位开发和规范管理,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公益岗位开发与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岗位开发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同时,加强对脱贫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坚持办好扶贫车间,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范围,累计安排8.74万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其中利用光伏电站收益设置扶贫公益岗位3.4万个。(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